「巴扎」到底是啥?正確發音為:Bazar,在中國來說就是「趕墟」、「市集」或「趕集」,是老一輩中國人經常領略的樂趣。
國際商埠早著名
要提到喀什的巴扎,一定要先說說它顯赫的家世背景,當走入這座中亞首屈一指的巴扎,如同走在《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沒錯,她可是深藏於中國最西邊的城市喀什裡。喀什是真正的邊城,東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抵喀喇昆侖山脈,西枕帕米爾高原,北倚天山山脈。這裡是絲綢之路中國段內南、北兩道在西端的總匯點。
自西漢在新疆設西域都護府起,正式將西域納入中國版圖時,喀什就已是舉足輕重的重要城池。直至明代海運大開之前,疏勒城(今稱「喀什」)就既是中西交通的咽喉和樞紐,也是中國西疆最早的國際市場和門戶之地,其歷史地位並不亞於今日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國際商埠。
貨品紛陳奧妙多
可以想見,當時的喀什車水馬龍,行旅商賈來來往往,中西貨品堆積如山,各國的語言在市集上喧囂著、討價還價著的盛況。中國的絲織品是搶手貨,其次是月氏細氈、大秦(古羅馬)琉璃、安息(今伊朗)香料、罽賓(今喀什米爾)麻布、大宛(在今中亞烏孜別克斯坦)駿馬、于闐(今和田)玉石,以及與龜茲(今庫車)鐵器……等等。
這種繁華熱鬧場景的形成,肇因於它地處總長七千多公里的「絲綢之路」的要衝。即使在今日,絲路也算是一段不輕鬆的行程,試想古代的商旅,要走一趟是多麼地艱辛不易。但為何各國的商品仍然還是成年累月、浩浩蕩蕩地湧入歐洲和中國市場?其中的奧妙就在於絲路沿途有許多商品集散地和中轉站,而在中國境內,最理想的,非當時的疏勒城莫屬。正因其占盡地理優勢,連帶使得巴扎不斷地成長茁壯,而有了今日的盛名。
異域風光萬種情
在喀什最早起床的人,應該是進城趕巴扎的農夫和牧民們,他們還等不及天亮就從家中駕著小毛驢車趕路,前往傳說中的神秘市集「巴扎」,只見他們揚著小皮鞭,口中吆喝著「ㄅㄛ~~ㄒㄩ~~」(維吾爾族語,意為「借過」),輪子碾過之處,只見塵土在晨曦中飛揚,一向悠閒的維吾爾族,也只有在此時,才能看到他們行色匆匆!
另一群早起的人們,就是我們這些好奇的旅人啦。早在來新疆前,就探聽到喀什有個大大有名的「巴札」。驢友們(即「背包客」)更是一致推薦周日的巴扎才是真正傳統熱鬧的「巴扎日」,也是南北貨最齊全最完整的「大巴扎」。甚至還有牛、羊、馬、驢、騾……等牲口交易,絕對是不容錯過。
維族起早赴盛宴
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展開了的巴扎,位於喀什市東北角的吐曼河東岸,占地面積約四百畝,這個「絲綢之路」上的商品集散地,不僅是新疆境內最大的農貿市集,據稱這裡也是全中亞最大的市集,有著「中亞的物資博覽會」的美名。
近年中國在國際地位上日益受到矚目,加上「古絲綢之路」又重新受到關懷,成為旅遊者心中一種夢幻的顯學,使得喀什的巴扎更加活躍起來。尤其是星期天的巴扎,幾乎所有中亞地區的少數民族,和在地的維族商旅與農夫牧人們,都會絡繹不絕地趕來這裡交易,自然也吸引觀光客的注目,而加入這場盛宴,成為一個充滿濃郁異國風情色彩的亮點。
純屬大門外的事
這全中亞最大的巴扎,以波斯語言來解釋,它是指「大門外邊的事」。這句十分貼切的指出了巴扎的面貌,這種趕集活動的確是在家門外邊的事呀。
巴扎裡依照貨物種類畫分為數區,並依順時鐘方向排列。這裡販賣的貨品應有盡有樣樣齊備,除了各種當地的土特產品、手工藝品、生產器具、日用百貨、蔬菜瓜果之外;平日難得見的各類花帽、維族樂器、新疆小刀、各色乾果、中亞香料,以及活生生的駱駝牛羊馬驢牲口,占巴扎買賣的大宗;更有來自美國、日本、印度、土耳其、巴基斯坦、香港等地的舶來品。
稀奇古怪湊熱鬧
在我們眼中「不正常」的稀奇古怪玩意兒,您能想到的,您想像不到的,這裡統統有得買。
巴扎人山人海、萬頭鑽動,那種成千上萬的人群一同趕集的勁兒,可謂熱鬧非凡。其盛況和台灣的百貨公司周年慶相比,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一點都不遜色哩。
在這兒,叫賣聲、各種語言的討價聲、趕小毛驢聲、車輛喇叭聲,混合成一首首特殊的交響樂章,常使第一回來巴扎拜訪的人們,伸長了脖,張大了嘴,瞪大了眼,完全是一付鄉巴佬的呆相。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