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芹綜合外電報導】十六年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西北第二民族學院等單位合作,赴俄、英、法等國取得西夏文獻出版權,歷經十餘年的複製、整理、編纂,最近,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支援與寧夏社會科學院配合下,全套四冊《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西夏文獻》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繼先前陸續出版《俄藏黑水城文獻》、《英藏黑水城文獻》後,再發行的《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西夏文獻》,重現了一個被遺忘的王朝與流散國際的西夏眾文獻,基本上已彌補了研究西夏學缺少文獻資料的缺憾。
全套四冊西夏文獻,內容豐富,包括中國唯一存世的《帝王譯經圖》、西夏文孤本《經律異相》、《悲華經》、重要《六祖壇經》寫本、《瓜州審案記錄》、《軍抄賬》、木活字本《華嚴經》(目前最早的活字印本)等。
西夏是中古時期西北地區的地方王朝,經歷十個皇帝。西元一○三八年,西夏建都,轄區包括今寧夏、甘肅大部及陜西北部、內蒙古西部、青海東部等地,於一二二七年滅亡。
在其近二百年的歷史中,西夏王國創造記錄黨項族語言的文字,時稱番字、番文、番書,後世稱西夏文。蒙古軍隊占領西夏後,進行殘酷的屠殺和焚燒,致使大批西夏文獻和文物被毀。到了清朝,西夏王國及西夏文字已無人知曉。
十九世紀初,著名的西北史研究者張澍在甘肅省武威市清應寺,發現西夏文〈重修涼州護國寺感應塔碑〉,使西夏文及其王國重新受到世人重視。一九○八年,俄國探險家科茲諾夫(譯音)所率探險隊,又在西夏黑水城遺址挖掘出大批西夏文獻。隔年他再度廣泛挖掘黑水城,獲得八千多份文獻與近千件藝術品,還被認證是與殷墟甲骨文、居延漢簡、敦煌遺書並稱的二十世紀初重大考古發現。
一九一四年,著名英國探險家斯坦因(譯音)也來到黑水城,在城內數座寺院、廢塔、垃圾堆中發現眾多西夏文寫本、印本,如今藏於英國國家圖書館的西夏文獻多達四千多件。
今日,藏在大陸國家圖書館的西夏文獻,還包括來自民間、流失到日、美、法等國以及蘇聯政府送還北京圖書館的西夏文寫本和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