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恆春訊】墾丁國家公園社頂部落發現罕見大片的螢光蕈群,晚上沒有光害時會發出螢光,被形容是「夜間的幽靈」,也有人誤為「鬼火」。墾管處長施錦芳親自探訪後,認為可把尋訪螢光蕈列入夜間自然生態動線推廣。
施錦芳說,根據文獻上的資料,目前台灣三處發現螢光蕈的地點,一是台南縣東山鄉仙湖休閒農場,二是屏東科技大學後山竹林,接下來就是社頂部落往梅花鹿復育區產業道路邊的一大片竹林。
社頂部落解說組長潘明雄說,在他小時候即在社頂看過螢光蕈,但當時不知道,以為是「鬼火」,嚇得魂不附體。另外,他說,螢光蕈夜間長出,見到太陽出來即淍謝,曾見過烏龜吃它,沒有人採來吃。希臘人取名是「淡綠色的燈」,北美洲人稱呼為「鬼火」或「狐火」,日本人稱「夜光茸」。
施錦芳則說,文獻上記載,早在西元前三八二年時,亞里斯多德便發現有些植物會發出綠色的螢光,一直到了十九世紀,才獲得證實,原來是附生在樹上的真菌。
墾管處正在社頂部落推動生態旅遊路線,螢光蕈的發現,施錦芳信心大增,建議可列入夜間生態旅遊項目,據了解目前日本在八丈島及小笠原島竹林發現螢光蕈後,在多雨的季節已推出「螢光蕈夜晚之旅」,頗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