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胃食道逆流症狀複雜,常使病患看錯科別,無法及早診斷病因。醫師指出,胃食道逆流病患因胃酸持續溢出賁門,將造成細胞變性,罹患食道腺癌風險高出正常人三十至四十倍,男性與肥胖者為高危險群。
隨著飲食西化,台灣人罹患大腸癌、胃食道逆流盛行率逐年提升,成年人約有一成九罹患胃食道逆流,幾乎每十個人,就有二人有胃食道逆流問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醫師林聰蓉表示,胃食道逆流好發於男性與肥胖者。國外研究也發現,抽菸、酗酒也是風險之一。
由於胃食道逆流症狀複雜,經常有病患看錯科別,將錯就錯好多年。她說,胃酸刺激食道、喉嚨,病患出現反覆咳嗽、聲音沙啞,因此跑去看耳鼻喉科、胸腔科,而胃酸經過食道,產生灼熱感,位置鄰近心臟,感覺心臟不舒服,病患便前往心臟科就診,吃了藥,好像也緩解一點,因此延誤多年。
林聰蓉說,食道與胃部之間,有個賁門括約肌做為阻隔,將強烈胃酸留在胃部,而胃食道逆流病患由於賁門鬆弛,胃酸往上逆流到食道,食道無法承受如此強酸,而出現胃灼熱、胸口灼熱等典型症狀,但也有病患會出現火燒心、咳嗽、氣喘、食道炎口臭症狀。
她表示,國外研究已證實,胃酸持續侵蝕食道,可能使食道扁平細胞變化成柱狀細胞,一但細胞變性,演變成癌症的可能性每年將提高百分之零點五,較正常人高出三十至四十倍。
林聰蓉指出,症狀輕微的病患,只要改變生活習慣,例如減肥、減少攝取脂肪、咖啡因、酒、菸,即可緩解。
至於嚴重病患,目前仍以藥物治療為主,降低胃部酸度與減少胃液逆流到食道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