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劉佩智說,中國食品安全隱患,主要是人為汙染和「添加泛濫」。
今年一月,大陸一分雜誌發布年度「消費者食品安全信心報告」,顯示近七成公眾對食品「沒有安全感」。作為政協委員的劉佩智在政協大會上發言,呼籲「確實保障食品安全,讓民眾『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劉佩智認為,食品安全是個全球性的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存在「零風險」。發達國家食品安全暴露的問題集中在微生物、物理和化學危害,而以中國食品安全的隱患,形勢更為複雜嚴峻。
他指出,出現這一問題,企業主體責任不落實、政府部門監管不到位是其中重要原因,但根本原因是食品產業發展方式落後,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程度不高,生產源頭分散,政府監管難。
他列舉數據說,中國食品生產加工單位有四十四萬八千家,其中百分之八十為十人以下的小企業、小作坊;食品經營主體約三百二十三萬家,有證餐飲單位約兩百一十萬家,無證照的小作坊、小攤販和小餐飲更是難以計數。農業生產更為分散,種植養殖環節還主要依靠兩億多農民散戶生產,食品安全監管對象點多面廣,小、散、亂的特點突出。
劉佩智激動地說,「三鹿奶粉」事件,兩千兩百萬患兒接受檢查,報告患兒三十萬,五萬人住院治療,「這一活生生的事例帶給我們的是天大的民生之痛!」
他據之提出,要一手抓執法監管,依法懲處各類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一手抓轉變生產發展方式,推進食品工業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生產。
劉佩智建議強化源頭管控,奠定安全基礎;嚴格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准入制度,落實食品安全企業主體責任;整合監管機構,助推輿論監督,促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