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報文摘--獨遊小記─前言

羅蘭 |2006.07.30
1596觀看次
字級

羅蘭小檔案:原名靳佩芬,1919年6月30日生於河北省寧河縣薊運河畔。1948年來臺,她寫散文、生活小品、專欄、長短篇小說、廣播劇,量多類廣,從1990年始,在多次返鄉之後開始寫《歲月沉沙》三部曲,分別記錄來臺前、來臺後、開放探親後三個人生階段。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舊時形容一個人不受任何宗教與習俗,先天與後天的約束的話,而我卻常想,我的喜歡旅行,正是因為欣賞那「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真味。擺脫開日常一切的約束與牽絆,逼迫與糾纏,享有一段「一切與我無涉」的旅客歲月。心靈上可以得到絕大的自由,因此能在百分之百的閑情,用冷眼和熱情來看世界。平常,我是「生活者」,旅行的時候,我是旁觀者,旁觀世界,也旁觀我自己。
 
由於是旁觀者,所以自己不會癡迷顛倒,不會捲入游渦中而忘其昕以,也不會有任何得失憂喜的負擔。因此能夠隨遇而安,能夠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得不止。也正因為這個緣故,我比較喜歡「獨遊」,可以享受更多的任性自如,不受約束之樂。
 
使我樂於提筆寫些感想的也都是「獨遊」。
 
幾次去香港,我只寫下了兩篇感想。那兩篇,都因為我是獨遊。
 
去日本兩次,只寫了一篇短文。也因為那次是我自己參加了當地一個陌生的旅行團,感慨萬端的寫下了一篇富士五湖。
 
寫美國,是我最不能自已的事。一來因為美國這國家令我深思的地方實在太多;二來也因為我兩次赴美,都是獨遊,時間也都在兩個半月以上。
 
第一次去,是應美國國務院邀請。順路由歐洲回來,歷經十一國,二十五個城市。那次獨自旅行的輕快與逍遙,至今難以忘懷。歸國後,寫了訪美散記,也附了幾篇遊歐的觀感。那是一九七○年,越戰尚未結束,美國國內問題重重,青年厭戰,吸毒之風方熾。思想界徬徨困擾,在向西方哲學與宗教求救不得之餘,乃寄望「光明來自東方」。因此老莊思想與佛學,都廣受美國青年歡迎。一本寒山詩集,被彼邦視為至寶。其實,在我們看來,那並不是很好的詩,也不代表全部中國的思想。但美國青年趨之若鶩。嬉皮趁機興起,以為去山中修行避世,拒絕人間一切規律與文明,即可得救。使我這東方訪客感慨很多。回來之後,不僅在訪美散記中談了許多有關東西思想的問題,也因為這一些感想而促使我花了五年時間,寫下「詩人之國」,希望把我們表現在詩中的精深而優美的哲思介紹給西方,以補現代人對宗教所感的不足。
 
旅行對我所發生的激盪作用往往是如此的深遠。
 
這次遊美,純係私人前往。只因我有兩個半月可以揮霍的假期,所以非常想讓自己享有一次真正的「隨遇而安」。
 
這次所遇到的皆是由國內去定居的朋友。西岸與東岸,數十位新舊友人,數十處不同的居停,給了我這「旁觀者」所未曾預期的強烈的感受,使我覺得這次旅行不但啟發了我對人生另一面的了悟;甚至在許多想法上,也改變了我。使我覺得自已是這樣的既渺小又豐富,既複雜又單純。種種感想交集,讓我不得不像抽絲剝繭一般,一面寫,一面整理自己的心情。
 
從第一站的法界大學,到接近終站的「一斛濁酒盡餘歡」,寫完擱筆的一刻,我感到自已像是通過了一道輪迴,重新看到了本我。從種種執著與追尋,到淡然的了悟,這過程,也正是我這次旅行的過程。
 
寫完這本書,我有一種怡然接受一切,也安享一切苦樂的心情。自此深知,一動一靜,乃是自然的韻律,忘我無私乃是幸福的泉源。題名「獨遊小記」,實因覺得宇宙遼闊而個人渺小。由衷的感受,願與讀者分享。
  (選自「獨遊小記─前言」九歌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