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情隨筆】電影伴我成長

潘小莘 |2011.03.08
653觀看次
字級

我念大學時,是國片的全盛時代,「雙林雙秦」俊男靚妹組合所向無敵,和甄珍的《海鷗飛處》等片,皆為超級偶像劇,只要上演絕對強力吸睛。又有梁修身的《筧橋英烈傳》、柯俊雄的《英烈千秋》等片共襄盛舉,兒女情長有之,民族氣節亦有之,古龍武俠片也參一ㄎㄚ,國片市場遍地開花。

但「雙林雙秦」之後,國片乏善可陳,間或有些雋永小品,始終未撞擊出大火花。部分獲得國際大獎的藝術片,悶到一個可以,看起來沉重且消化不良;之後出了一個李安,雖是台灣之光,距離本土畢竟遙遠。

依稀記得,我看過早期台語黑白片,白蘭、金玫是一線女星,矮仔財與大胖鈴鈴是絕配諧星。白蘭的微笑好美好美,有一年她到我們鎮上「隨片登台」,戲院的看板三輪車,在鎮上大肆廣播宣傳,成為小鎮的頭條大代誌。「隨片登台」當日,戲院大爆滿,我擠在人群中,掉了一隻鞋,還險些與姊姊走失。近年豁然想通,就是在地「首映會」嘛,我幼時便是追星一族咧!

後來台語片式微,中影的國語片取而代之,《我女若蘭》、《養鴨人家》捧紅玉女明星唐寶雲;國片青黃不接時,港片(最早是粵語片)大舉搶灘,凌波、樂蒂主演的《梁山伯與祝英台》黃梅調電影風靡全台,以前電影院不清場,婆婆媽媽就在電影院內,從早看到晚,哭濕好幾條手帕;凌波來台遊行掃街時,盛大場面超越現今所有天王天后。

也許是抓不住群眾的心,國片竟「空窗」了好多年。終於《海角七號》、《艋舺》,然後《雞排英雄》成功綻放光芒,台灣電影新文化隱然成形。從前,國語片歸國語片,台語片歸台語片,涇渭分明。新的台灣電影,首先把語言融合了,國、台語混為一談,民間俚語聽起來倍感親切。

《雞排英雄》表現的夜市庶民文化,與觀眾零距離,「土台客」藍正龍的造型,就是路人甲乙丙丁,所謂「沒有造型的造型」。全片流露民間蓬勃的生命力,市井小民苦中作樂的堅毅,還有同舟共濟的愛與希望;不同於港片或大陸片,台灣獨特的調性,我讀到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