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篩檢早治療 聽障兒溝通無礙

張雅雯 |2011.03.05
1406觀看次
字級

文/記者張雅雯

正常嬰兒出生時,外耳、中耳及內耳耳蝸已成形,意味著有聽力;整個大腦的聽覺中樞,發育完整的時間點,約莫是三歲左右。

然而,並非每個人出生就具備這樣的能力,聽力的障礙也可能早在出生前或一出生就產生,馬偕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林鴻清表示,國內新生兒不論單側或雙側有聽力障礙,發生率約千分之二至三,若以一年約十七萬名新生兒推算,有聽力障礙的新生兒達五百人。

新生兒

出生三天做篩檢

先天性聽障有一半與基因有關,多數是自體隱性遺傳,也就是,這種聽障的孩童,其雙親往往沒有聽障的問題。另一半原因來自母體內或產程,比如母體胎內感染德國麻疹、梅毒或巨細部病毒;嬰兒若在產程中缺氧、早產體重低於一千五百克,也會危害聽力。

預防先天性聽障,除了透過遺傳諮詢,母親懷孕時也要避免感染德國麻疹、腮腺炎、麻疹及細菌性腦膜炎;嬰兒出生後,也應透過疫苗接種來防範前述的感染。

若孩子真的有先天性聽障,必須在大腦聽覺的可塑性逐漸變差之前,透過早期診斷及適當治療復健,增進與人溝通的語言能力。林鴻清建議,新生兒應在出生後三天就做「新生兒聽力篩檢」,如果發現有聽障的問題,最好在六個月大前開始進行治療,愈拖延愈可能錯過黃金治療期,嚴重影響孩子的語言、學習能力與自信心。

中耳炎

持續發作損聽力

後天造成聽障的因素來自遲發性遺傳聽損,或肇因於後天的感染、外傷,最常見就是好發於兒童的中耳炎,也可能導致聽力受損二十至四十分貝,根據統計,有一半以上的兒童都曾經感染中耳炎,其實經過治療,這種聽力受損是可以恢復的,不過若持續發作,甚至傷到內耳神經,受損的聽力就可能無法恢復。

林鴻清指出,聽力保健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了解聽力損傷的因素,並設法避免;第二層次則是在臨床上及早篩檢出聽力障礙者,避免聽障惡化;第三層次對於已經確定是聽障者,透過復健讓他們能夠維持基本的溝通能力。

這三層之間其實是流動的關係,聽力預防醫學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讓聽力有問題者,能夠在多一分的努力下晉升到上一層,讓聽力的障礙度降到最低。

篩檢只是預防的方式之一,林鴻清建議,父母可以觀察嬰幼兒的行為,來評估聽力發展是否有問題:從出生到二個月大,對於環境中的巨大聲響(如:拍手或關門聲音)會有驚嚇反應;二至六個月大,對環境中的聲音表現出興趣(如:父母進門聲、狗叫聲、吸塵器聲、收音機聲、電視聲等);七至十二個月大,會判斷聲音的來源,開始ㄚㄚ學語;一至二歲大,慢慢具備語言能力,可以了解父母的指示(如

:去桌子上拿奶嘴)。

輔助器

及早使用助溝通

不過,有時幼兒不會注意巨大的聲響,是因為有其他更有趣的事情在吸引他,不一定表示聽不到,所以這些指標並不是判定聽力障礙的唯一依據,但若有懷疑時,應及早讓孩子接受聽力檢查。

林鴻清建議,如果屬於罹患聽障的高危險族群,最好施行早期聽力篩檢,包括有聽障家族史、母親胎內感染者、早產體重低於一千五百公克者、有產程缺氧現象者、產後胎兒黃疸需要換血者、頭顏面先天異常者、細菌性腦膜炎者,都是先天性聽障的危險因子。

聽力障礙若無法恢復,必須終生靠助聽器或電子耳來復健,及早使用,可以讓殘餘的聽力發揮較大效能,以維持與人順暢溝通的語言能力。

林鴻清認為,聽力追蹤應是持續性的,新生兒、四歲、小學階段都應各做一次,不過,政府目前只全面補助四歲那次的聽力檢查,新生兒聽力篩檢只有台北市和新北市免費提供市民。若自費做聽力篩檢,各醫院收費約六百至一千元不等。

今年最新修訂出全台有執行聽力篩檢的醫療院所名單,可查詢:

http://www.mmh.org.tw/taitam/ent/

ent08.asp。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