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誕生
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鮮能以名節自立。而偉長獨懷文抱質,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者矣。
──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
讀懂名句
試看古往今來的文人,大抵不能保持小節,很少能靠名譽氣節來建立品德的。可是徐偉長卻同時具有文才,又能夠保守善良本質,安分淡泊,清心寡欲,並懷有隱居出世的清高志向,真可稱是文質具備的君子了。
名句故事
曹丕與建安七子有著「出門時車子連車子,坐著時座席連座席」(行則接輿,止則接席)的交情,他能欣賞與評論文人好友們的優缺點。其中他最推崇的就是「懷文抱質,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的彬彬君子徐偉長。
魏文帝曹丕認為,才華洋溢、博學多識的文人不難找到,但是要能同時澹泊寡欲,又保住善良本質的君子則是少之又少,但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偉長卻是其中之一。漢末魏初世族子弟爭相結黨附權,追逐榮名,當時的徐偉長卻反而關起門來,窮處陋巷,不隨流俗。
徐偉長十四歲開始讀五經,而且是以一種發憤忘食、夜以繼日的讀法,他父親甚至還得常阻止他讀書,以免他累出病來。聰敏博識的徐偉長學有所成後,以「輕官忽祿,不耽世榮」為由,拒絕了許多官職,因此曹丕稱讚他是文雅而又樸實的君子人。
徐偉長的清心寡欲、寧靜澹泊在當時是個異數,在後代則成為教子的模範。魏‧王昶〈戒子書〉寫道:「北海徐偉長,不沽名高,不求苟得,澹然自守,惟道是務……吾敬之重之,願兒子師之。」而徐偉長最著名的作品也是建安七子中唯一流傳下來的專論──《中論》,則被曹丕稱讚為「成一家之言,辭義典雅,足傳於後,此子為不朽矣。」
並沒有因為當上皇帝就拋棄昔日好友的曹丕,瀏覽著徐偉長等人的俊文雅句,哭成了淚人兒,因為大瘟疫帶走了建安七子中的四位,曹丕再也無法與病故的好友們一同開文學派對,難過之餘,他也發誓將為好友們達成願望,將他們的文章結集成冊,以為恆久的紀念。
新說名句
古人的「箕山之志」,到了現代社會變成了「普羅旺斯之夢」或「花東漂鳥回鄉計畫」,現代人因為厭倦工商社會的高壓工作,而嚮往離開都市叢林,回歸田園鄉村生活。而古人的歸隱,也大多跟工作脫離不了關係。
歷史記載中,最早回歸山林的是許由,皇帝堯很欣賞為人正直,「不坐不正當的席位,不吃不正當的飯食」(「邪席不坐,邪膳不食」)的許由,而決定要把皇帝的位子禪讓給他;但許由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並逃到穎水附近的「箕山」中躲藏起來。堯派人到處找尋,企圖改變他的心意。許由等到規勸的人走後,立刻跑到河邊,用河水清洗自己的耳朵。
這時他住在樹屋裡的好朋友巢父,正牽牛到河邊,於是問他為何洗耳,許由回答:「堯想讓我接替他做九州的長官,我討厭聽到這個,而且這種話已經汙染了我的耳ㄏ朵,所以我在清洗我的髒耳朵。」
巢父的回答也很妙:「你的耳朵汙染了河水,也汙染了我的牛的嘴巴。」於是用手摳牛的喉嚨,希望牛把髒水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