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媒體引用官方數字表示,中國每年有一千兩百萬噸糧食遭重金屬汙染,直接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人民幣兩百億元(約新台幣九百億元)。這些糧食每年足以多養活四千多萬人,若這些受汙染的糧食流入市場,後果將不堪設想。
《中國經濟周刊》根據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多篇論文顯示,廣東連南、廣西南丹、湖南常寧、湖南常德、湖南郴州等地,都有大量砷渣廢棄,導致礦區周圍農作物含砷量超過標準幾百倍。
報導舉例,全長八百五十六公里、灌溉半個湖南省的湘江,如今因接納大量工業廢水,使水中的砷、鎘、鉛總量占全省排放總量的九成以上。
湖南省政府門戶網站曾誇口,經過整治後的湘江「再見清水指日可待」,但學者表示,按照論文中提及的汙染區域計算,湘江流域重金屬汙染治理,至少需要百億資金和十年以上的恢復期。
實驗並證實,湘江中下游沿岸蔬菜中的砷、鎘、鎳、鉛含量,與中國國家標準比較,超標率分別為百分之九十五點八、百分之六十八點八、百分之十點四和百分之九十五點八。
而這些「超標農作物」不僅當地農戶每天食用,更被運送到其他鄉鎮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