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台北報導】為讓閱讀的種子在校園開花結果,教育部九十八年度起試辦小學「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計畫」,迄今已有一百一十三所小學參與,不少學校圖書館借閱人次明顯增加,像高雄市加昌國小圖書館單日到館人次就從過去的一百多人增加到二百多人,閱讀風氣隨之提升。
大片落地窗搭配白色建築和書架,還有明亮採光,走進高雄市加昌國小圖書館,讓人有走進誠品的錯覺。為推動閱讀風氣,加昌國小營造這座讓學生不由自主想走進的「書籍桃花源」。
加昌國小圖書教師張雯惠說,很多學生只去過圖書館,但不見得都了解如何利用圖書館,因此,環境營造最重要。她說,大部分學校圖書館都以木頭色為主,但這樣過於沉重,因此,加昌圖書館採用單純白色建築和書架為背景,讓豐富的書籍「跳」入使用者眼中,同時採用大片落地窗設計,不僅採光明亮,在館外的學童也會不自覺被吸引進去。
認識分類法
學習議題研究
教育部國教司表示,圖書教師除了教學,還兼具圖書課程管理與資訊專家角色,圖書教師每周可減少十節課,進行專責閱讀教學,並辦理閱讀推廣活動,藉此幫助學童了解並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同時學會運用圖書館與網路資源,讓圖書館成為每個孩子心中的「閱讀桃花源」。
張雯惠說,校方每學期會安排學生到圖書館上「圖書館利用教育課」,低年級主要是認識圖書館功能、借還書方式及如何利用工具書等;中年級是認識書籍分類法;高年級學習透過網際網路查詢圖書館書籍及善用圖書館資源進行議題研究等。
搭配歌舞劇
舉辦主題書展
此外,張雯惠表示,學校每學期還會在圖書館辦理多元化「主題書展」,藉此加深加廣學生閱讀視野,像之前高雄市有歌舞劇《貓》的演出,學校就搭配推出貓的主體書展;同時設計問答單活動,將學童的出題單夾在書中,再由下一個閱讀書籍的學童回答,藉此培養閱讀動機與興趣。
張雯惠說,閱讀不是單獨科目,而是融入每堂課,就如同數學和自然科,有很多小朋友答不出題目,其實是因為看不懂,若能提升閱讀能力,很多科目都能受惠。
另一方面,結合家長力量,邀故事爸爸、故事媽媽為學生說故事,營造親子共讀氛圍,讓閱讀場域從學校延伸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