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到了,許多人家拜神祭祖供桌都有「雞捲」這道菜,很多人望文生意,認為「雞捲」一定是葷食,其實這是一個「吃的錯誤」。
閩南語「加」與「雞」同音,「加捲」與「雞捲」就這樣一錯八千里。其實「雞捲」很少用雞肉,早年社會貧窮,年節祭神為求「澎湃」,只要有菜就一直加,所以叫「加捲」,而一般人認為雞是大禮,既然祭神當然就是以「雞」為名。
「雞捲」最典型的做法就是把作料剁碎,加調味料略醃,和麵粉包進豆衣(乾豆皮),用麵糊把接口黏緊,如果不想吃那麼酥,可先擺蒸盤略蒸,起油鍋,待冒煙炸黃,即可撈起,涼後切片擺盤,用醃蘿蔔、香菜裝飾,通常祭拜時不切片,等祭拜後放涼了,即可切片上桌待客。
炸「雞捲」的作料通常用豆薯、荸薺、豆乾、豆皮、油豆腐、蒟蒻、花生粉、堅果、高麗菜、紅蘿蔔、芋頭……作料都要切絲或剁碎,同時要用五香粉調味,喜甜味可加點糖,也可加點淡色醬油。
喜歡不同口感則可加點太白粉、麵包粉或油炸粉,火候控制很重要,太久會老化或焦黑,太短會不熟或不脆,比較保險是先蒸一下。
這是一道討喜的古早菜,宴客或自食都很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