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少子化與高齡化惡果逐漸浮現!主計處資料顯示,國內潛在勞動力占非勞動力的比率,去年只剩下百分之七十點六,創下歷史新低紀錄。勞動學者解讀,這是因為「少子化」與「高齡化」逐漸發酵,中長期將造成國內勞動來源減少,「人口紅利」期提早結束。
所謂「潛在勞動力」又稱為「勞動儲備」。是指十五歲以上,具勞動能力但未進入職場的人口(非勞動力),再扣除「高齡及身心障礙者」,就是未來可能進入職場工作的「潛在勞動力」。
主計處表示,去年潛在勞動力有五百六十四萬兩千人,占非勞動力人口的比率降至百分之七十點六,近二十年間下降十個百分點,主要是因為國內高齡人口快速增加所致。
政治大學勞工所教授成之約認為,造成國內潛在勞動力比率不斷下降有兩個原因。一是結構上的變化,「高齡化」與「少子化」導致雙重的負面衝擊。現階段先面臨到的是高齡化問題,但很快就會碰到因少子化所帶來十四歲以下人口銳減的更大困境。
第二是政府近年來接連推出各種促進就業措施,吸引許多原本不具工作意願的非勞動力,投入職場成為勞動力,對這幾年的經濟成長多少有點幫助。成之約總結,潛在勞動力比率不斷下探,對勞動市場的意義是「短多長空」。
成之約強調,由於「少子化」與「高齡化」雙重負面因素加乘發酵,恐造成國內勞動來源減少、人口紅利期提早結束。
所謂的「人口紅利」是指,扶養人口(十四歲以下少年與六十五歲以上老年)占勞動人口(十五到六十四歲)的比率小於百分之五十。
成之約表示,「人口紅利」的重要性在於,勞動力多寡是影響一個經濟成長的根本因素。因為國內生產毛額(GDP)是加總一國所有工作人口所生產的附加價值,當工作人口不斷減少,該國經濟自然也無法繼續成長。
根據經建會先前推估,台灣人口到民國一百一十六年就會結束「人口紅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