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年俗】卜歲──占卜年成豐歉

戴永夏 |2011.01.27
901觀看次
字級

中國是一個農業古國,因而年成的好壞至關重要。百姓總希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過上好日子,但這主要決定於老天的安排。為了能窺知「天意」,他們常在歲末年初,採用一些樸拙的方法,占卜未來一年的晴雨旱澇、莊稼豐歉等情況,以做到避災趨福,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卜歲」。

卜歲之俗,由來已久。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旐維旟矣,大人占之;眾維魚矣,實維豐年」的句子,這說明遠在兩千年以前,先民們就懂得占卜豐歉。

司馬遷的《史記‧龜策列傳》中,也有「卜歲中禾熟不熟」、「卜漁獵得不得」、「卜天雨不雨」、「卜天雨霽不霽」等記載,由此可知漢代卜歲已較普遍。以後各朝各代卜歲彌盛,以至成為各族群眾春節期間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

卜歲的方法多種多樣。清人袁景瀾在《吳郡歲時紀麗》中,就介紹了江浙一帶的多種卜法,主要有:

驗風雲:正月初一的早晨,用觀察風雲的方法占卜田事。如刮東南風主這年天旱,刮東北風主莊稼豐收,刮西風則主歉收。故諺云:「歲朝東北風,高低大熟;歲朝西北風,大水害農功。」

如果日出時有紅霞主絲貴,西北有紅黃雲主豐收,白黑雲主歉收。這一天最好是陰天,這樣高低田禾都能成熟。

秤水:從正月初一到十二日,每天早晨用同一瓦瓶盛滿水稱量,重者表示多雨,主澇;輕者表示少雨,主旱。

哪一日就代表哪個月。或用除夕的水跟元日的水作比較,如果一瓦瓶元日的水重於一瓦瓶除夕的水,那麼這年要發大水。

驗參星:正月初八黃昏時觀察天上的參星,以預測這年的旱澇。如果參星在月亮西面主旱天,在東面主澇天,如果在月亮的西北,這年會大豐收。故諺云:「參星在月背,鯉魚跳鑊蓋。參星在月口,種田在石臼。」

繭卜:正月十五這天,用米粉做成繭狀的團子,並書寫吉祥之語放在團子中,以占卜這年的吉慶之事。

驗水表:正月十五晚上月明時,在地上立一根一尺五寸高的石表。等到子夜裡正一刻,觀察石表的影子。如果影子短,主這年旱天;影子長,主這年有澇災。

除上述方法外,各地還有許多卜歲方法:

  如河北永平府的「結羊腸」

:元宵節這天用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吉凶;又以十二個「麵盞」貯油放入鍋中蒸熟,以麵盞積水多寡來預測該月的晴雨。

再如江蘇武進縣的「照田財」:元宵節這天,用蘆葦綁成一丈多高的火炬,插於田間,以此來預卜早澇。火炬的火色發白主澇,發紅主旱。

膠東農村,過去還普遍用「請狗」來卜歲:每到正月初一這天,一些養狗的人家都要請狗吃飯。一早,主人便在一個木盤裡放幾樣食物,有地瓜、饅頭、小米麵窩窩、高粱面窩窩等,請狗來吃,以狗吃食物的順序來判斷糧食的豐歉。狗先吃哪種食物,哪種莊稼就豐收;而最後吃的食物,該莊稼就在歉收之列……

卜歲反映了百姓的美好願望,各種卜歲法也都是他們的經驗總結。儘管由於科技落後等原因,有一些卜法純屬封建迷信,如「繭卜」、「請狗」等都無可取之處。但也有一些卜法卻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如「驗風雲」、「驗參星」等方法,就巧妙地利用了天象、大氣環流等與氣候的關係

;而「秤水」法已接近近代的科學預報,所以預測出的結果一般比較準確。正因如此,這些卜歲方法至今仍流傳於民間,被一些有經驗的老農所採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