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昨日魚類,今後人類」,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汪靜明表示,搶救台灣櫻花鉤吻鮭不光因牠稀有,更因牠具有環境指標性,一旦絕種,可能代表台灣生態環境面臨嚴重失衡。
在美國讀生態研究的汪靜明,回台投入台灣鮭魚研究和復育工作已二十五年,他將多年來對台灣櫻花鉤吻鮭的研究結果整理成冊,和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合作推出《iFISHBOOK國寶魚書》,盼喚起民眾保育意識和行動。
汪靜明表示,台灣櫻花鉤吻鮭(簡稱台灣鮭魚)因獨特和稀有,變成明星物種,但牠之所以重要,更是因具有環境指標性,除了是氣候變遷暖化的在地證據,牠的存在也投射高山溪流的環境,一旦絕種,可能代表台灣的生態環境面臨嚴重失衡,因此,台灣鮭魚瀕危是警示,更是大自然的提醒。
「昨日魚類,今後人類」,是汪靜明常掛在嘴巴的話。他表示,現在台灣鮭魚遇到的問題,可能就是明天人類遇到的問題,台灣鮭魚的復育刻不容緩。
汪靜明也指出,復育並不只是數量的繁殖,而是整體環境的復育,若以台灣的養殖技術,要生出十萬條台灣鮭魚不是沒有可能
;但大家應從台灣鮭魚瀕危學習到和大自然和解,建立共融共存的生命共同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