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三軍總醫院研究發現,人體內有一個WNK│SPAK
-NCC訊息傳導機制,專責腎臟內對鹽分的調控,當訊息被強化,會增加腎臟對鹽分再吸收的能力,導致遺傳性或本態性高血壓,將這些基因分別嵌入、剔除在小鼠建立基因型,發現SPAK基因是關鍵樞紐,抑制此標的就能阻止訊息強化,是未來研發降血壓藥新指標。
三總腎臟科醫師楊松昇表示,NCC基因位於遠曲腎小管,專責鹽分調控基轉,既有的藥物透過間接限制腎小管吸鹽,達到降血壓目的,不過為什麼控制效果未必好?或者需要多加幾種藥?是因後來發現整個訊息傳遞,是從上游的WNK基因先產生變異、影響到中游的SPAK基因也變異,使得最終NCC基因所在的遠曲腎小管過度吸收鹽分,若不從中上游「截斷」訊息,效果恐打折扣且副作用大。
楊松昇指出,這三種基因也存在小鼠身上,因此研究團隊花了五年的時間,利用基因轉殖技術建立數種基因型,比如把WNK4變異基因崁入,小鼠就如同高血壓患者般血壓飆升;把SPAK基因剔除或嵌入NCC變異基因,也跟人一樣成為低血壓。
經過相互比對,最後發現即使把WNK4變異基因嵌入成為高血壓小鼠,但若同時把SPAK基因剔除,血壓值可以恢復到正常值,訊息沒有強化、NCC基因所在的遠曲腎小管就不會過度吸鹽;加上SPAK基因也被發現對調控動脈血管組織有舉足輕重地位,可讓高血壓原本強力收縮的血管加以放鬆。
若把吸收鹽分的遠曲腎小管比喻為下游平原,楊松昇形容,至少有四種既有的降壓藥,如同對個別支流去作用,但這項研究找到了可在匯集河口直接阻斷之標的,未來若據此研發降血壓藥,患者不需要服用多種藥物,就能達到治療成效。
楊松昇表示,研究確認WNK│SPAK
-NCC訊息傳導機制環環相扣,中間已經沒有其他未知的基轉,未來可望成為更有效治療高血壓的新藥標的。這一系列研究已發表在國際代謝、腎臟及遺傳相關雜誌,去年並獲頒歐洲腎臟醫學會年會最佳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