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與YAHOO!奇摩網站合作的調查發現,百分之七十八的台灣網友,想在退休後搬到另一城市或小鎮過農村生活,顯示退休後想展開新生活的人比率相當高。
事實上,退休後移居到另一個城市或小鎮生活,在國外已經非常普遍,在美國還有專書介紹如何在退休後移居到另一個地方過田園生活,《退休新時代———退休後最佳生活指南》一書就提到,在美國年齡介於四十四歲到五十六歲的人,有百分之六○想在退休後搬離原來居住的地方,到另一個城鎮與農為伍。
台灣回鄉務農的新血也日漸增加到多,令農委會感到「有點意外」,漂鳥計畫原本是想改善農村老年化問題,後來卻發現來加入的,有的是不想讓孩子在都市長大,有人是想嘗試不同生活方式。
不到三十歲的許塍愈過去在台北工作,前幾年因不忍父親帶著腳痛下田,因此放棄園藝,回苗栗苑裡鎮種稻。
「在農友眼中,我可能是瘋狂小子。」許塍愈說,農家習慣早睡早起,他卻在別人入睡後,才到田裡放水灌溉,「大家睡醒,我的水田也灌溉好了。」傳統農作總以為肥料愈多愈好,他給肥料只有少少一點,因為實驗後發現:最適生長的肥料量每分地只要十四至十八公斤,「水稻就像人一樣,吃太多、吃太好,也會得文明病的。」
花蓮縣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生宿舍後方,有塊屬於住宿生的開心農場,師生利用廢紙條等回收資源,將砂礫土改良土質,栽種的有機蔬菜即將採收,師生們樂不可支:「廚餘、落葉、廢紙、回收紙箱,這些都是宿舍農場的生機素材。」慈大人文社會學院生活輔導組助理李茂志說,這塊地原是河床地,以礫石、砂土為主,為讓土壤適合栽種,他號召宿舍幹部,花了二星期以自然發酵法,製作土壤最需要的堆肥。他們在土壤埋進廚餘和碎紙,原本乾硬的土壤,經過一個多月發酵,吸引了蚯蚓來鬆土。
邱奕儒說,廚餘與蚯蚓是農夫最好的幫手,慈大農場標榜的是懶人農場,舖上紙箱可防止土壤、水分散失,也能防止雜草生長,可說是省力又環保,埋下師生的滿心期待。
日本大約自十年前開始家庭園藝熱潮,對園藝「只是老年人的消遣」這個刻板印象大幅改變,事實上,對此最有熱情的一個族群算是一九四○年代後半期出生的人,也就是所謂「團塊世代」,他們面臨退休年齡之際,尋找「第二人生」樂趣和精神依靠;還有三十到四十幾歲的年輕父母,他們殷切地希望自己孩子們有多點機會脫離一下枯燥無味的城市環境,體驗自然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