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這天,愛沙尼亞成為歐元區第十七個加入國家,在拋棄了使用十八年的傳統貨幣後,該國是金融風暴之後的第一個新成員國,也是舊蘇聯區的首例。對於站在反方為數四成的反對者而言,他們嘲弄這是坐上鐵達尼號的最後一張船票,恐怕將與若干發生主權債務危機的國家拖累。但在總體評估下,歐元區有新血加入,也意味著對歐元貨幣有信心,不論對整體區域或是對愛沙尼亞,都具有雙贏意義!
加入歐元區過去幾年來是愛沙尼亞的經濟重要戰略政策,為了達成嚴格的標準,政府努力降低赤字,實施穩健的財政貨幣政策、維持較低通貨膨脹率、保持金融市場基本穩定等方面做出許多貢獻,這也讓波羅的海國家看到發展的積極典範。也由於愛沙尼亞的貿易八成仰賴歐陸國家,使用相同貨幣可以減少兌換成本並吸引外資投資意願。
歐元區目前出現落差大的雙軌發展也令人憂心。德國經濟成長強勁,將近半數的德國人希望能夠恢復德國馬克貨幣。而負債累累的歐元區周邊國家則面對成長停滯的困境。受到歐債擴散影響,義大利、西班牙債券利率持續上升。缺乏獨立貨幣,無法像冰島靠貨幣貶值來增加出口挽救經濟,經濟弱勢國家在削減預算赤字的同時,也削弱了經濟成長。
歐元區的困境如何解脫?投資界的專家建議「希臘、愛爾蘭和葡萄牙脫離歐元區發行自己的貨幣,或是提高償債能力」才能夠藉由匯率優勢強化出口競爭力,達到經濟成長目的,進而達到國際貨幣基金和歐盟所期待的恢復成長。這樣的意見其實正也顯示出歐元區整體環境還沒太壞,只是個別的國家努力還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