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中國廣東西華寺考古現場,初步認定西華寺為南漢官制寺院之後,再次獲得一塊珍貴的千年殘碑。碑文上顯示的「玉清宮使」、「德陵使」等字樣,初步推測,由於西華寺最早的紀錄可追溯到西元九五八年(南漢時期),在當時的「玉清宮使」、「德陵使」正是南漢權力核心人物龔澄樞。
此外,據史料記載,南漢時期十分注重寺院建設,當時廣州城內城外新建有二十八寺,西華寺是否為所謂的南漢二十八寺中,西部七寺之一呢?仍有待進一步的挖掘考證。
甫出土的殘碑,比一個成年男子的手掌稍大,呈現出凹凸不平的三角形形狀。中間的碑文已經模糊不清,但在靠近落款的位置,清晰可見「玉清宮使」、「德陵使」、「龍……」末尾龍字後面,呈現出一個類似德字的上半部。
然而,南漢時期的玉清宮使、德陵使就是權傾一時的太監龔澄樞。中國考古學家郭順利推測,若碑文顯示的玉清宮使果真是太監龔澄樞,且他是古寺負責人的話,那西華寺屬官制定性,將會直升為「中央級」。
據了解,玉清宮是南漢時期建造的宮殿,而德陵,是南漢時期在廣州的三大陵墓之一,南漢奠基人劉隱(即烈宗襄皇帝)就葬在德陵。
據史料記載,南漢後主在舊廣州城內,興建二十八座廟宇,東南西北各有七座,西華寺可能是西部七寺中的一座,但也有可能像廣州光孝寺、六榕寺,是獨立於二十八寺的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