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特稿】健保法修正案終於在紛擾中完成三讀,整套法案幾乎全盤翻修,雖然許多條文得以與時俱進,還算是遲來的改革,但立委強勢要求保留既有六類十四目架構,並批評衛生署與學者原本改採「家戶總所得」的設計不切實際,使得二代健保的精神在這次修法過程中,專業蕩然無存。
現行健保制度已實施十五年,早在健保前五年就已出現入不敷出,但不論那個政黨執政,都把「依法調漲費率」視為票房毒藥,使得健保早已負債累累;加上承接既有公、勞、農保體系而設計的六類十四目分類,運行第二年,就發現相同收入者,卻因為職業別不同而負擔不同保費的不公平,這是催生二代健保的原因。
「保費收取不夠」以及「收取不公平」,是健保開辦以來的原罪,也因為調漲費率這種最簡單的手段,實務上實施不易,因此更需要一個打破現制的新制度,二代健保在今年之前,的確給了大家無限美好的遠景。
健保法大費周章修法,卻在最大變革的保費收取新制上,選擇最保守的原地踏步,立委認為這是務實作法,而批評原本學者所提家戶總所得是「看得到、做不到」的理想。然而,如果多年來歷經百位學者、七任衛生署長,經過無數次研討所獲得的共識方案,能夠這麼輕易被推翻,如果健保新制不能大破大立,為什麼要花這麼高的社會成本呢?
一場立委自鳴得意的修法,可能折損一名以健保改革為己任的衛生署長,甚至拆解了以家戶總所得為架構的專業意見,新方案或許短期可行,但之後呢?立法院作好隨時修法的準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