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提到十六特勝、通明禪,這二種禪法是透過對身的觀察,能見身、心、息三事的微細相,因息性輕舉、心如鏡像、身如雲影,故能引發「身通」。
而八背捨(注{1})、八勝處(注{2})之定境中,好醜已獲得勝知見,心比色更為殊勝,能轉變而得自在,故多發「身如意通」。若是修慈悲觀時,於慈心定中,觀想人的相貌,而心生歡喜;因從相貌上就知道人的心念,知道其苦樂,因此多發「他心通」。若是藉外在相貌而知道人的心念,也知道語言音聲,也會發「天耳通」。修因緣觀時,知道人三世的輪轉相,觀照過去事,多發「宿命通」;觀照未來事,多發「天眼通」;若是修念佛觀而入定,並能清晰明白,多發「天眼通」。
每一種神通,都具有五功德支。如破除對眼根的執障,覺察眼根與色相對,而產生見性作用,即「覺支」;分別色質等有無量種相,即是「觀支」;此天眼通開發,是大慶悅,即是「喜支」;內心受樂,即是「樂支」;心念無所緣、無所念,湛然澄清,即是「一心支」。其餘四種神通,也是如此。
原則上,一切禪定均可引發五神通;但因禪境不同而所發的神通,也有差別。
以下,解釋禪的體性有隱藏性;禪的應用,有顯現、不隱沒兩種。
各種禪法的體性,有些是內心獲得解悟;有些是外相上不明顯,而有隱藏在內的意義。而神通是禪定行者之用,此神通之「用」,必然是清楚明了,所以是顯現不隱沒(藏)的。
第四項 說明修止觀
修習禪法發生各種禪境,假使貪著禪境,即是「貪著禪味」,也算是禪病。如貪著不同層次的禪味,不能出離,則隨境界輪轉生死。但如能出離貪著,再依次第修、依次第破,最後終能使十法成就,直至妙覺地。
注解
{1}八背捨:依八種定力而捨卻對色與無色之貪欲。
{2}八勝處:勝處,謂制勝煩惱以引起佛教認識之所依處;即觀欲界之色處(色與相),制伏之而去除貪心之八階段。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