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症候群是指生理代謝層面的心血管危險因子聚集現象,危險因子主要包括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肥胖、以及高尿酸與凝血因子等不正常現象。
依據國民健康局公告我國「代謝症候群臨床診斷準則」,以下五項危險因子中,若包含三項或三項以上者即可判定:(一)男性腰圍≧九十公分或女性腰圍≧八十公分;(二)收縮壓≧一百三十或舒張壓≧八十五mmHg;(三)空腹血糖值≧一百mg/dl;(四)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男性<四十mg/dl、女性<五十mg/d;(五)三酸甘油脂(TG)≧一百五十mg/dl。
與代謝症候群相關的疾病包括: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腎病變、高血壓等。根據台灣十大死因統計,上述疾病標準化死亡率已超過惡性腫瘤,因此控制代謝症候群的工作,跟對抗癌症一樣重要。
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是代謝症候群的主要表現,在肥胖症、高血壓、脂質代謝異常症及血管硬化等疾病的形成中,占有很重要的成因;與心血管疾病中血管內膜功能降低也有密切的關係。
胰島素的敏感性是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指標,當胰島素的敏感性增高時,表示可改善代謝症候群。
根據一項研究指出,素食者的血糖及胰島素抗性(胰島素敏感性的相反詞)都較低,葷食者則從三十歲開始,胰島素抗性逐年增加。研究結論:素食者由於體內胰島素抗性低,較不會有葷食者年紀愈大血糖愈高的危險,其代謝症候群及心血管疾病風險也較低。
美國科學雜誌也曾報導對停經後肥胖女性所作的減重試驗,研究包括二十九位低脂素食的實驗組,與三十位遵守美國膽固醇教育指導計畫的對照組。在十四周的飲食控制後,發現低脂素食組在體重、靜止基礎代謝率、食物熱量的消耗效果、及胰島素敏感性的變化方面,皆比對照組的一般飲食更能有效改善代謝症候群。
總之,素食可以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及血脂,進而有效降低代謝症候群及相關疾病的風險。所以健康的蔬食,是對抗代謝症候群的最佳飲食。
(本文摘自博雅書屋出版《關鍵飲食》)、(作者為台大雲林分院家醫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