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黃俊雄、黃燕芬大樹報導】由佛光山舉辦的「第十二屆台灣寺院管理講習會」,昨日分別由佛光山開山大師特助慈惠法師講解「僧伽素質的提升」、佛光山教育院院長慈容法師講授「二十一世紀的弘法方向」議題。
慈惠法師表示,現代科技進步,佛教僧伽素質更要提升,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弘法度眾必須走入社會、接觸群眾,但究竟要如何展現僧伽形象,才能讓人接受呢?
修道人要身相莊嚴、涵養氣質,學會唱誦、說法,才能攝受信眾。慈惠法師舉中國歷代祖師為例,如東晉廬山慧遠大師之於謝靈運和陶淵明、宋朝佛印禪師之於蘇東坡、唐朝大顛禪師之於韓愈、南朝寶誌禪師之於梁武帝,這些都是最好的實例。
慈惠法師語重心長指出,現代僧伽不可當「光頭的俗漢」,修道人的素質,要能適當表現在語言、動作上,這些往往能展現佛經中的真理。
對於佛教的修行,慈容法師表示,早期佛教被誤為是消極的宗教,出家人只住在深山裡;而今佛法不只有出家人在修行,更要傳播讓信眾知道「什麼是佛法」,弘法需要結合傳統與現代化,與時俱進,推廣人間佛教,即把佛法生活化、人間化及藝文化。
弘揚佛法應從生活化開始做起,「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受五戒是正面行為,要讓信眾了解應運用佛法與人相處,不僅如此,還要推廣「三好四給」運動,讓信眾了解,佛教不是只有在寺院裡,燒香拜佛、誦經抄經等,更要修好自己的一顆心,將「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的理念融入生活。
慈容法師還表示,隨著科技的發展,佛教也要充分運用現代科技功能來弘揚佛教,譬如DVD、網路等,讓信眾都能隨時了解人間佛教;此外,身為弘法傳承人,也該端莊的行儀、慈祥的表情、親切的態度、精湛的講座、和善的語氣、宏遠的胸懷、優雅的環境、優美的梵音、法會的氣氛及美味的素食等十項條件來弘法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