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替父續一字,父為子添一點。」這是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互尬」書法功力的一段趣聞。
書聖王羲之出生於東晉,今山東臨沂人,後定居浙江紹興,官拜右軍將軍,少即學習書法,由於刻苦努力,博採眾長,精心研究字體,自創優美靈活的筆法,世人稱讚他的書法———「如天上的浮雲」、「如受驚的神龍」,被尊為「書聖」,他著名的草書〈蘭亭序〉真跡,不明下落,已成為千古懸案。
他和兒子王獻之之間的書法筆墨趣事不少:一天他佇立亭邊,望著池水盪漾,還有一群白鵝遊閒嬉水,驀然引起靈感,決定將這小池命名為「鵝池」,他立即揮筆在豎於池邊的木碑牌寫上「鵝池」二字,不料當鵝字剛寫完,忽傳來皇帝詔書到,他立即放下筆回家接詔。當時年僅八歲的小兒子王獻之,竟自拿起筆在碑牌上續寫「池」字,因字體風格只些微差別,但仔細觀察會覺得「鵝」瘦、「池」肥,便成為書法史上著名的「父子碑」。
獻之天資聰穎,從小隨著父親習字,進步神速,深獲鄉人讚譽,因而常露點傲氣。一次,王羲之看了他的習字後一語不發,只在他所寫上緊下鬆的「大」字中隨手添了一點。獻之將習字拿給母親看,母親看了許久瞇著眼睛說:「兒子,你寫了這麼多字,我看只有『太』字中的一點寫得最好。」獻之一聽,羞愧不已,從此虛心苦練,寫了十八缸水,也因此成為一代書法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