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凱族柯梅英昨吟唱傳統歌謠,為譗森林花祭豃活動暖身。圖/記者邱麗玥
【記者邱麗玥台北報導】在原住民社會中,花是一種與祖靈對話的媒介,位於南台灣屏東縣瑪家鄉的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推出森林花祭,與在北台灣舉辦的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相輝映。
「二○一○森林花祭—花飛火舞的幸福家屋」活動,自明天起舉行一個月,大量採用部落常見的台灣原生種花草木石,點綴園區內十四族原住民族家屋,再結合具原民風格的陶藝作品,搭配光影投射,利用原住民日常生活的光、火、花等三大元素,妝點一場花飛火舞的花祭。
以賽夏族的瓦羅社住家為例,家屋內有駐園工藝家曾美花所創作的各式蝴蝶琉璃藝術品,並用原住民常用的瓊麻纏繞出七顆繭蛹,高低錯落,在燈光投射下,展現破繭而出的新生意象。
參與設計的花藝設計師吳尚洋表示,原住民與漢人的審美觀有極大反差,例如菊花,漢族通常會用在喪禮上,但在原民眼中就是高貴的象徵;漢族覺得綠色的紅藜充滿生機,但原民認為充滿各種顏色的紅藜才有生機。
吳尚洋指出,漢族認為花材要新鮮、花卉要美麗是優先條件,但原民認為「乾掉的花材」才是豐收的象徵,因為在原民心中,花草盛開時最美、最富生命力,不該為了裝飾而「扼殺」它們生長,這些都值得大家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