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颱風警報頻傳,短短一個月,就有海棠、泰利兩個強颱來襲,百姓叫苦連天。而在美國,八月底颶風卡崔娜橫掃東南方,更造成空前災情。
泰利登台時,因高峻的中央山脈阻隔,颱風中心一分為二,形成「分裂過山」現象,宜蘭、花蓮地區彷彿連續遭到兩個颱風攻擊,一夕數驚。
強颱導致停水停電、橋毀路斷、窪地積水,路樹壓斷電車線,七列夜車被迫停駛,台鐵破天荒安排數百旅客住宿,強風還吹落總統官邸屋頂光罩,差點傷及元首。
美國颶風也有增多變大趨勢,大西洋盆灣區一九九五到九九年共遭三十三個大颶風重襲。去年四次颶風損害名登史上十大,但和卡崔娜相比只算小巫。
卡崔娜將紐奧良夷為平地,「爵士之都」片瓦不存,損失逾八千五百億美元。颶風破壞堤防,密西西比河和龐恰特雷恩湖洪水灌入,全市盡成澤國,災民無地立足,州長下令棄城,可能是一九○六年舊金山大地震後,美國死亡人數最多的天災。
颱風、颶風都是從溫暖的海洋吸聚能量而形成。由於海水溫度上升,過去五十年美國颶風的風速約增強百分之五十,各地暴風雨、森林大火也都增加。
我們無力阻擋天災,但應懂得順天應人。地球暖化是人類耗能活動造成;內陸湖裡海被截流灌溉棉田,湖面萎縮大半
;肯亞的世界第二大淡水湖維多利亞湖,也因污染嚴重而面臨消失。我們必須改變短視近利,愛惜生態,自求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