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新竹訊】交通大學生物科技系教授張家靖、應用化學系教授孫建文,與中研院甘魯生教授,合作開發「磁性蛋白質」原料,可以和半導體基材結合,開發新型有機半導體記憶元件。
交大指出,研究團隊以細菌培養的「金屬硫蛋白」為基材,與兩個錳、五個鎘金屬離子,鍵結產生新序列,成為一種室溫下具弱鐵磁性的「磁性蛋白質」。
張家靖表示,室溫弱鐵磁性蛋白質材料的開發為世界首創,它與半導體或金屬基材有很好的應用潛力;若將這種蛋白質與半導體結合,作成記憶元件,「儲存量將非常大」,可以開發新的記憶儲存元件。
他說,多數有機物在室溫下不具鐵磁特性,研究團隊動了一些手腳,做出結構與稀磁性半導體類似的蛋白質,將進一步與半導體結合,開發以生物基材為基礎的「可感磁有機半導體元件」。
孫建文說,半導體元件製程複雜,半導體基材加入生物有機分子,優點是生物分子可自行組裝;在有限空間裡,與矽基板表面形成共價鍵結,成為具有磁性的奈米結構,這項結合,將為半導體技術開創新局面。
除了發展磁性半導體元件,研究團隊認為,未來也可做出生物感測元件或磁振造影所需的顯影劑,病患做磁振造影檢查時,可因磁性顯影劑讓影像增強或減弱,凸顯檢查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