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在中國湖北武陵山區深處,有一個古老的渡口,不遠處住著一戶萬姓人家。為了遵守祖上的一個承諾,萬家子孫四代人,一百二十年來「不收一文錢」,在河邊為村民擺渡。
湖北省建始縣三里鄉大沙河村,因為從村口流過的大沙河而得名。很多村民家住此岸,田在彼岸,每日得繞遠路到對岸耕作。後來,有人造了木筏,但因為撐船人水性不好,時常翻船落水。
義渡是從萬其珍的爺爺開始的。作為外鄉人,當地村民不但不排斥他們,還給予許多幫助,讓萬家十分感動,總想「為大家做點什麼」。來自水鄉的萬家爺爺便決定專職擺渡,還許下諾言:不向村民收取一文錢。
就這樣,萬家爺爺一輩子載著村民,臨終前,他囑咐萬其珍的父親和么叔要信守「承諾」。萬其珍的父親於是接過蒿桿,繼續義渡。去世後,萬其珍的么叔二話不說接棒,直到病死在渡口旁。之後,萬其珍就成了「義渡」的接班人。
「過河…」渡口對岸村民的聲音在山谷中響起。坐在岸邊曬太陽的萬其珍像接到命令的老兵一般,走到河邊開始撐船。
村民說,萬家幾代人都有求必應,無論冰雪連天、三更半夜,只要有人喊「過河」,他們就擺渡,那怕一次只渡一個人。更難得的是,從他們開始撐船到現在,一百多年來沒有發生過事故。
村民曾向有關單位建議修橋,但因為造價過高,所以一直沒能解決,萬家義渡依然是村裡人過河的唯一方法。
幾年前一個夏天,大沙河鬧洪水。家人勸萬其珍,不要冒險去渡人了。他不聽勸,執意繼續擺渡。他說,跟別人說好的事情,不要輕易放棄。兒子萬芳權為此跟老爸吵了一架。但他還是陪同父親,在汛期每天接送村民。
萬家經濟在全村僅算中下水準,有五畝山田租種,成了他們安心義渡的保障,但每個月收入也僅維持生活。如今,最年輕的一代已跨入了中學校門,正是需要用錢的時候。曾有人邀萬其珍「合夥」收費擺渡。但他聽了這「生財之道」,手一揮,堅決不幹:「說話要算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