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每個人都會有情緒,老師也不例外。」台北市溪山國小校長張秀潔語重心長表示,當學生真的屢教不聽、依然故我時,的確有可能讓部分老師在教學現場「沉不住氣」。
對此,她建議老師,可以先透過深呼吸讓情緒冷靜下來,等到心平氣和時再與學生溝通,避免師生陷入對立的僵局。以溪山國小來說,校內就有設立輔導小組,當老師在課堂上出現激動情緒時,可以立刻按下對講機,請求輔導小組協助,運用專業輔導知能來發揮正向管教成效。
除了幫助老師達到正向管教外,如何紓解老師在教學現場產生的無力感也不容忽略。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表示,老師會有無力感產生,意謂著台灣的教師支援系統做得還不夠,她以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研究所為例,校方每年都會針對擁有二至五年教學年資的老師,開設教師成長課程,幫助老師激發教學熱忱。
相較於國外的作法,馮喬蘭表示,台灣也可見賢思齊,結合官方與民間團體共同舉辦適合老師的專業成長課程,幫助老師紓解心中的無力感與挫折感。她以人本基金會舉辦的教師營為例,每年都吸引不少老師報名參加。除了人本外,教育當局亦可整合其他民間團體資源,來舉辦類似課程,幫老師找回教學熱情。
而不只學校,家庭同樣肩負教養孩子的責任。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楊奇峰表示,從小到大,我們都被教導要如何成為好學生,但往往沒有被告知如何成為好父母。他強調,父母也是要不斷學習的,每個孩子都擁有不同的特質,不能把同套教法與模式套用在每個孩子身上,管教思維與方式更必須要能與時俱進,才能發揮其效;他建議,各縣市家庭教育中心與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可以多開設父母成長課程,提供家長學習機會,讓正向管教的範疇從校園延伸至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