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歲的林致寬小弟弟跟著父母親來受戒,與八十八歲的陳林花,兩人不分年齡一起聽聞佛法。圖/人間社記者陳碧雲
【人間社記者曾盈潔大樹報導】佛光山二○一○傳授在家五戒菩薩戒戒會五至七日於高雄佛光山寺盛大舉行,近三千名來自全球各地佛弟子參加,了解人道的根本、深入佛道。
六日上午,都監院院長慧傳法師帶領戒子們「認識戒常住」,下午則分別由《人間福報》發行人心定和尚為菩薩戒戒子講戒、得戒和尚心培和尚為五戒戒子講戒。此外,也特別安排宗委會主席辦公室主任慧思法師為青年戒子講戒,其中一名來自加拿大戒子說出「我是因為相信五戒是對的,才受持五戒。」時,震撼了與會兩百名青年的心。
五戒是人類的道德規範。慧思法師穿插著小故事、寓言,一一細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五戒規範內容。受五戒是學聖賢之道,是從凡夫到聖人的必經過程,所以五戒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做人準則。
「你們自己會不會殺?別人叫你殺,你會不會殺?或者是隨著連續劇的劇情,心念中也起了隨喜殺、讚嘆殺的念頭?」慧思法師深入淺出的舉例說明,消極的不殺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
;積極的不殺生,就是要在生活中節能減碳,養成好習慣,縱然自己不是受戒者,但要成為永遠的持戒者。「唯有將心比心,再培養自己的慈悲心,才能對治自己的殺。」
古訓有言:「不告取之,謂之盜。」慧思法師指出,偷盜來自貪欲,因為自己欲望不滿足而想多取,因此「去除盜」,要「行布施」,才能養成不貪的性格。慧思法師也以一名單純的鄉下人撿到錢,在原地等待失主的故事告誡青年戒子,「人的品格不是靠讀書養成的,而是從生活中學習,找到轉換自己的生命力。」
「不邪淫不是不淫,正常的夫妻關係是可以的,但其他的就不行!」慧思法師指出現代人感情生活複雜,過去美好的家庭愈來愈少、伴侶間的信任也愈來愈少,因此,慧思法師強調,邪淫使內在的品德衰退很快,所以一定有良好的社會道德觀念來規範內在的品行。
談及不妄語,慧思法師表示,不妄語能使品格提升,不會打擊自己的信用,要提升自己的品格必定要謹守五戒十善,而「天道」的品行更要有慈悲的內涵,因此慧思法師以阿修羅王與釋提桓因相爭的故事,說明慈悲的重要。
最後,慧思法師簡單說明,「最重要的是受戒是要自己管理、提升、圓滿自己,這是自己對自己立下的誓言,因此要清楚自己所受的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