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生署去年度統計,國內十大癌症排行榜中,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已經由往年的第三名升至第一名,而其死亡率也僅次於肝癌、肺癌,高居第三,對國人的威脅正逐漸竄升。而這類患者除少部分與家族遺傳有關,大多是飲食與生活習慣導致,最常見原因是抽菸、喝酒與飲食太油膩、以及攝取過多紅肉等。
大腸癌病人最常見的症狀是大便帶血,一般人往往誤以為是痔瘡出血,有些人會自行買藥,並未向醫師求診,結果病情逐漸惡化,等到發現是癌症時已經太晚,來不及治療。
其次,罹患大腸癌容易便祕、大便習慣改變或排便後覺得解不乾淨,甚至大便變細,這是因為腫瘤變大,阻塞腸子,就如同家中水管阻塞、水流變小一樣,這些都是初期到中期的症狀,一旦體重減輕、腹痛、腹脹、甚至出現腹水,癌症可能已進入中後期,若有上述症狀,應盡速就醫。
要診斷大腸癌,到醫院接受肛門內診加上糞便潛血反應檢查,是最常用的初步診斷,若糞便潛血呈陽性,則必須接受大腸鏡檢查或大腸攝影,再配合病理切片,幾乎可以診斷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患者。有些人以為抽血可以篩檢大腸癌,這是錯誤的觀念,因為抽血檢出大腸癌的機率僅百分之六十,一般用於手術後追蹤,不適用於癌症篩檢。
一旦確診為惡性腫瘤,必須盡快接受手術治療,術後有時須合併放射或化學治療。
過去直腸癌病患常因腫瘤擴散嚴重,須做永久性人工肛門,改由腹部排便;現在醫學發達,藉由術前的輔助性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可以有效減少癌細胞擴散,降低切除肛門機率,免去永久性人工肛門之苦。近年來,運用腹腔鏡進行大腸切除術,開刀傷口變小,更大幅減少術後疼痛。
此外,已知過去有大腸息肉者,建議應每年定期檢查,因為有部分大腸癌是由息肉演變而來。預防勝於治療,現在國民健康局正在推廣癌症篩檢,凡年滿五十歲民眾,每兩年可以免費檢查一次糞便潛血反應,至於飲食方面更須注意,避免抽菸、喝酒,而太油膩的食物及紅肉類也最好不要攝取太多。
(作者為耕莘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 姚逸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