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新竹訊】交通大學電控工程研究所師生,研發成功「握力感測手把」式行動輔助機器人「i-go」,獲經濟部工業局全國機器人競賽「夢想實現組」首獎;指導教授楊谷洋表示,研究初衷,就以改善銀髮族生活為目標。
楊谷洋與義守大學電機系教授柯春旭,指導交大十三名學生,花了三年完成這套系統,其中,車身設計與把手,都申請專利。
楊谷洋說,目前商品化的行動輔助機器人,多屬馬達控制的「主動式」機器人,萬一系統失誤,機器人偶會失控,造成使用者危險,因此,一開始就朝「被動式」輔助機器人來設計。
他說,被動式設計,使用者必須出力推動,機器人才會前進,「控制權掌握在自己手上」,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使用者運動量,有助健康。
楊谷洋說,「i-go」機器人主要機構,是下盤兩個被動剎車器,平常靜止不動,使用者推動才會起跑,也可將預定路徑輸入電腦,電腦自動執行;另一重要設計,是把手上的十三個「力感測器」,可以感應手部施力大小,改變方向,也就是說,使用者想右轉,隨兩手力度不同,機器人會依「使用者意圖」辨識能力,感測手把施力狀況,給予適當煞車力矩,達到省力效果。
博士生黃一哲說,「i-go」機器人也具備重力補償、避障功能,前者可讓機器人在上坡路段不會下滑,避障功能是利用雷射感應周遭環境,主動閃避障礙物。
第一代「i-go」重約四十公斤,研究人員已著手第二代設計,會朝輕薄化走,讓使用者更方便、成本更低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