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大師 理財也有失算時

 |2010.10.23
707觀看次
字級

諾貝爾經濟學獎歷年來獎金不菲。最近幾年獎金固定在一千萬瑞典克朗。面對如此鉅額獎金,大師們是怎麼花的?據香港《大公報》,一般人會認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理財策略一定比常人高明獨到,但回頭檢視歷史就會發現,原來大師的理財之道,跟普通人好像也沒什麼兩樣,也有失算的時候。

買歐元不賺不賠

羅伯特‧蒙代爾(Robert Alexander Mundell)一九九九年獲得近一百萬美元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獎金時,著實苦惱了好一陣子。他最後想出的理財計畫老實說也沒什麼創意:先修繕一下自己在義大利的豪宅,再為兩歲多的兒子尼古拉斯買一匹小馬,最後把剩下的錢都存入銀行。但是,蒙代爾剩下的錢是以歐元存入銀行的,因為這位「歐元之父」長期看好歐元。十年過去了,蒙代爾是賺是賠呢?蒙代爾曾經認真回答過媒體的提問。他說:「我得到獎金後,將它們兌換成了歐元,那是在二○○○年九月。一開始虧了一些,不過後來歐元回升又賺了一些,所以總的來說,應該算不賺不賠。」

一九七六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使用獎金的方法更平淡無奇。主張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的他,只是用十八萬美元的獎金為自己在舊金山買了一幢房子。





























錯失股市良機

一九九三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 C. North)與羅伯特‧福格爾(Robert William Fogel)。兩人判斷當時道瓊斯指數三千七百點太高了,不適合買股票,所以他們用獎金買了市政免稅債券。但僅僅過了一個月,道瓊斯指數就攀升到了一萬一千點以上,讓兩位大師後悔莫及。

拿到鉅額獎金不賺錢也就算了,還有幾位,錢還沒到手,就虧了部分獎金。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獎金都是以瑞典克朗計。如果在獎金到手前發生匯率變動,獲獎者就可能面臨貶值的風險。一九九二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的蓋瑞‧貝克教授(Gary Stanley Becker)就深受其害。他還沒來得及把克朗換成美元以防備匯率波動,得獎兩周後就接到一通斯德哥爾摩來的電話,稱由於瑞典爆發匯市危機,他的一百二十萬美元獎金縮水百分之二十五,變成九十萬美元。















































前妻瓜分獎金

一九八九年,小羅伯特‧盧卡斯(Robert Emerson Lucas, Jr.)與妻子簽訂離婚協議時,妻子麗塔讓她的律師在離婚協議上加入一條規定:若盧卡斯在一九九五年十月三十一日以前獲諾貝爾獎,「妻子將分得諾貝爾獎金的百分之五十」。連他自己都沒料到,他真的成為一九九五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於是獎金的一半———三十萬美元按照協議分給了前妻。媒體揶揄道,盧卡斯的前妻似乎比他本人更徹底理解「理性預期」的真諦。盧卡斯本人對此倒十分豁達,他說:「得到一半獎金總比什麼都沒有來得好。」

盧卡斯最為人熟知的是他對「理性預期」含義的探索。所謂理性預期,或稱理性預期假說,是指人們在理性的情況下,針對某個經濟現象(例如市場價格)進行的預期。他們會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資訊來作出行動而不會犯系統性的錯誤。平均來說,理性預期應該是準確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