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近年臉部乾燥、紅腫、脫屑、長粉刺的求診患者日益增多,十年就增加五倍,醫師認為跟保養品有關。因保養品成分日趨複雜、防腐劑、香料等添加物,當心使用恐成「鹹蛋超人」。
一名二十六歲女性因臉部紅、脫屑到醫院求診,結果發現她臉上竟沒有紋路,皮膚萎縮、無法維持正常紋路,整個呈現乾燥、脫皮狀態。
患者自述十二歲時,就使用清爽型洗面乳抑制油脂分泌,十五、十六歲為治療粉刺,曾使用A酸藥品,後來還做三次果酸,結果導致皮膚燒傷,長達一年使用類固醇治療,又因臉部常發紅,又去醫院打雷射,導致皮紋消失。
中華民國美容醫學教育長暨發言人宋奉宜表示,皮膚在受傷狀態下,又打雷射治療,反而會造成讓肌膚一再「受創」,形成惡性循環。
開業醫師趙昭明指出,保養品成分太複雜、添加多種防腐劑、香料、香精與賦形劑等,確實會導致接觸性皮膚炎、臉部嚴重過敏;此外,別以為「天然萃取物」保養品就較安全,門診中不少女性朋友因使用精華液、面膜或眼影,導致皮膚過敏,眼睛腫得像「鹹蛋超人」。
皮膚發炎該怎麼辦?趙昭明建議先暫停使用保養品,並用清水、冷水洗臉,潑水後、再用毛巾吸乾水分,之後臉部可塗抹精華液或保溼乳。保養品在使用前,記得先在下巴或耳後測試半小時至一小時,確定皮膚是否會出現紅、癢、刺激反應,以減少臉部過敏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