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陳秋玉台北報導】佛光山台北道場十五至十八日舉行梁皇寶懺法會,虔誠拜懺的民眾超過七千人;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十八日晚上蒞臨壇場為信眾開示「四無量心」的功德力。
「釋迦牟尼佛比彌勒佛先成佛,是因為釋迦牟尼佛修讚歎法門。」星雲大師指出,佛光山推動「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就是取法讚歎法門;大家參加法會就是修三業清淨,將所修功德回向大眾,發揮同體的大悲心,其利益等於是把功德存在銀行。
大師接著說明,實踐「四無量心」的「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即「佛光四句偈」其功德是無限的。
「慈悲」是給人快樂、歡喜,能利益一切眾生,為別人解除痛苦,但在「喜捨」時,更要尊重別人。大師強調,所謂「財進山門,福歸施主」,佛法不僅要觀想、還要懂,做功德要有歡喜心,「行解並重」很重要。
「惜福結緣利人天」,除了以功德利人,人我相處要有自覺的工夫外,法會的功德不管是天上還是人間眾生,皆能受益,因為佛法講究平等,無論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一律平等。在修行道上如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就能領悟到妙不可言之處。
提及「禪淨戒行平等忍」,大師指出以《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可以度化大眾,其中「忍」的力量非常大。大師強調,人不要比較,要與人比較的是「忍耐」的工夫,有智慧地認識「忍」是能接受、負責、化解和承擔責任,更能在「生忍、法忍、無生法忍」中,與一切法相應。
大師說明「慚愧感恩大願心」時,舉出人我相處之道在於要有「慚愧心」,即是禮敬諸佛、對人尊重,「感恩」有吉祥之意,「大願心」就是回向;大師勉眾把心量放大,將參與法會的功德普及一切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