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立茲獎得主來台演講 指記者應善盡社會責任

李祖翔、翁云真 |2010.10.17
1081觀看次
字級


Joel Brinkley(左)來台演講,政治大學教授朱立(右)代表台灣傳媒和他大談全球媒體發展趨勢。圖/記者李祖翔


【記者李祖翔、翁云真台北報導】二十七歲就得到新聞界最高榮譽普立茲獎的前《紐約時報》記者Joel Brinkley,昨受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與遠見˙天下文教基金會邀請,首度來台公開演講,指出「記者如同國家元首,對報導和所制定的政策必須三思,同時得分析文章對人民的影響有害與否。」

Joel Brinkley提到,美國早期沒有深度水準的記者,直到五、六○年代,年輕人參加非政府組織,對民生百態感到不忍,想把不公義的事揭露出去,媒體界才開始甦醒,「善盡媒體的社會責任,把事實傳播出去,是記者的主要精神。」但他也認為,記者不是人權捍衛者,反倒扮演發現錯誤、告知社會的角色。

二十七歲時他被派到沙烏地阿拉伯作訪問,在超商詢問百姓的需求時,翻譯員震驚的表示,當地民眾並沒有發聲的權利,他的舉動是不被允許的,從此他體認到新聞自由的可貴;反觀台灣,新聞自由的拿捏備受爭議,他以政府和媒體的關係為例,指出記者有能力和資格報導事實,不是政府能箝制的。

把記者比喻為政治家,Joel Brinkley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歐巴馬對阿富汗戰爭和馬英九對簽訂ECFA,都有忽略人民聲音的傾向,在媒體工作數十年,唯一不變的只有「上位者因權力而傲慢」這個事實,他聲明不是總統決定錯了,而是在制定方向時往往忽略底層的聲音;記者當久了也是如此。

身為記者界的楷模,Joel Brinkley說:「報導前一定要確認是不是百姓關心的。」例如阿拉伯女性不在乎開車只能由男性駕駛,記者卻大力抨擊開車的性別歧視,沒有意義;此外尊重民情與揭露真相兩者之間也沒有衝突,如果男女情愛違反了習俗,遭到私刑對待,請記者勇敢寫出,因為那違反了普世價值觀。

他還鼓勵新聞系的學生,雖然網路是好用的資源,但別直接引用,也別暴露「你不是一位客觀記者」的缺點,記者在做報導時,下筆務必三思,他一位學者朋友就曾失言,讓美國誤認入侵伊拉克是正確的,所以政治家和記者在執行任務時都有誤信傳言、自以為是的現象。

「當你拿到一份政府宣示自己立場的新聞稿,就得思考你認同嗎?它,有沒有報導的意義?」從Joel Brinkley一小時的演說,帶給台灣傳媒無比的震撼,他最後說的改善媒體現象只能靠年輕人,激勵了在場所有的學生,對未來從事媒體工作更有信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