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這個堅強的名字,常常讓人不易親近,但是,我們的寄養爸爸們,不但有陽光般的溫暖,還有柔軟的淚珠。他們總是默默的用他們的方式關懷著孩子。」這是一群寄養兒在感恩信件上共同的表白。

「小振」是小二的暑假來到呂爸--呂銀川家,剛來時,連注音符號都不會,呂爸在暑假期間,全心陪伴小振,從頭開始教起,期間看到孩子因為學習感到辛苦,自己暗地心疼,流了不少眼淚,「皇天不負苦心人」,辛苦學習總算有了代價,當孩子學會注音符號、開始認字後,興奮地說:「原來認字這麼簡單啊!」,開學後,小振對於學習有了高度興趣,功課也漸漸拉了上來,學業成績維持穩定的水準。
發展遲緩兒「小育」,在進入呂爸家之前,全身多處感染了疥瘡,一般人聽到疥瘡,避之唯恐不及,呂爸疼惜孩子,一點兒也不嫌棄,在呂家安置期間,為避免交叉傳染,呂爸小心翼翼給予隔離照顧,不論餵食、玩樂及清洗衣物等,皆由呂爸一手包辦,直到小育疥瘡痊癒。
五歲多的小育剛來時,手、腳會綣縮在一起,不太會走路、不會爬樓梯,呂爸牽著他的手,一步一步地教,直到小育學會自己走路為止;小育上小一時,呂爸採用錄音帶教學法,不斷地重覆播放,讓不會講話的小育慢慢地學習講話,也利用接送上下學的時間與導師互動,請老師多給孩子鼓勵。
因此,每當小育有了正向事件,老師都會透過班上活動來表揚他,小育有了親師的愛心教導,學習意願更高昂,很快就融入學校環境。
「小中」,是在小一下來到周爸--周俊良家,周爸發現小中在學習上有困難,因此,帶著小中到醫院進行心智發展評估的鑑定,確定小中為注意力缺陷的孩子,需要服用藥物治療。為了讓孩子能夠對學習感到興趣,周爸從頭開始教起,並且與老師互動、溝通,努力一段時間,孩子的學習興趣、能力都慢慢地往上提升,經過一年多後,終於看到小中的成長。
「小如」也是發展遲緩兒,一歲左右來到周爸家,除了進行復健、感覺統合訓練、語言治療外,小如還有斜頸、斜視等問題需進行一連串醫療手術,長期以來,周爸、周媽幾乎天天帶著她進出醫院療育,雖然過程費力、費心,周爸從不言苦,對孩子更是細心呵護。
平衡感不好的小如,從小走路常常跌跌撞撞的,除了搭配復健外,在家裡,周爸隨時牽著她、教她一步一步地學著走,小如學會了走、學會了跑,甚至學會了跳舞,還會俏皮的說著:「我要找爸爸跳舞」!
有過動傾向的「小志」,三歲來到邱爸││邱漢慶家時,只會簡單語言,完全不懂生活規範,他經常爬到邱爸背上,拍拍邱爸爸光亮的頭,把邱爸當成大玩偶,邱爸爸卻從未有怒色;幼稚園老師形容小志就像一顆陀螺,永遠停不下來,但邱爸爸與他互動時總是面帶笑容,溫柔的叮嚀,邱爸對孩子的包容、耐性,是孩子最大穩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