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九年的夏天,我到鄉下這所國中報到,時值盛夏,學校前是一片綠油油的稻田,後面矮牆外則是一望無際的甘蔗田,教室既簡陋又破舊,校園裡顯得單調又荒涼。只有校園的遠處有一棵滿樹盛開著紅色花朵的高大鳳凰樹,它昂然矗立在校園的偏僻角落處,傲視著整個校園,它猶如一棵燃燒著的「火樹」,正冒著熊熊的熾熱火焰,綠葉似乎羞赧得躲起來了,在南台灣的豔陽下,為這樸拙的校園增添了不少的生氣與活力。

這棵老鳳凰樹壯碩的樹幹約有兩人伸展雙臂才能合抱的粗壯,粗大的枝條繁盛交錯呈傘狀伸展開來,樹型美得猶如一棵超大型的香菇蕈傘。它長年綠意盎然濃蔭蔽天,濃密的綠蔭下,是上體育課時學生的最愛,凸出地面的幾條粗板根,更是孩子們運動後休息時的天然座椅,放學後追趕嬉戲的孩子,他們常流連在大樹下,直到夕陽西下時,才依依不捨的離去。
每年五、六月間,老鳳凰樹盛開著紅色花朵,熱情奔放地染紅了整棵樹,喧紅奪綠下的鳳凰樹就像是個穿著鮮紅色舞衣的青春美少女,熱情洋溢的展現著她美麗的風華。在驪歌高唱的時節裡,它總是那麼熱情地送走了一屆又一屆的莘莘學子們,在這樸拙的校園裡,它更是畢業典禮後,師生們爭相留影時的最佳選擇了。
歲月如梭,學生人數也隨著歲月的流逝日漸增加,校園的運動場地需求更多。有一天,老鳳凰樹下那片蔭涼寬闊的空地上,多出了兩座嶄新又漂亮的籃球場,原來球場是利用鳳凰樹下的綠蔭鋪蓋成的,從此鳳凰樹原本露出地面的那些粗厚板根,被厚厚的水泥層覆蓋得見不得天日了,更無法呼吸到新鮮的空氣了,老鳳凰樹似乎哽咽著:「有誰能給我新鮮的空氣?給我清涼的水?」但沒有人聽到老鳳凰樹痛苦的呻吟。如此年復一年,老鳳凰樹的根默默地承受著沒有水、沒空氣滋潤的日子。
長期的缺乏營養使它的樹幹外皮漸漸變得粗糙沒有光澤了,枝椏也日漸枯乾稀疏,綠葉不再釉亮,也日益凋零了,開花時節樹上原本繁盛的團團花朵,只剩幾朵紅花疏落地散布在枝椏上。老鳳凰樹看來像是個沒有活力,又老態龍鍾的病老頭了,因此人們感歎地的說:「哎!鳳凰樹太老了」。
當我帶著學生到鳳凰樹下活動時,曾去撫摸它那深褐色帶有釉亮光澤的粗壯樹幹,它是多麼的健美!當鳳凰花盛開時,我也曾利用沒課的時間,爛漫地踩踏在落英繽紛的樹下,撿拾一些飄落在地上的鳳凰花瓣,夾在書本裡做成一隻隻的蝴蝶壓花。也許是我曾經觀察過它、撫摸過它、欣賞過它,因此我對它的感覺與別人不同,當別人說鳳凰樹是老了,我卻認為鳳凰樹是生病了。
鳳凰樹終於在一個平靜的深夜裡頹然地倒下來了,龐然大物的樹身躺臥在籃球場上,第二天引來學生們好奇的圍觀。在電鋸聲中鳳凰樹一段段的被肢解著,我的心情也隨著電鋸聲的響起而微波盪漾著,我是應為它的解脫而高興呢?亦或為它的離去而慶幸呢?目送著大貨車送走了它被肢解的的身影,我心中默禱著:「永別了,老鳳凰樹。」
猶記得當年就讀女中時,學校為興建校舍要砍掉好幾棵參天的大樹,當教室外伐木工人的電鋸聲響起時,美術課時汪老師以最快的速度拿起畫筆,即時素描畫下那些參天大樹的最後身影時,汪老師口中還喃喃自語:「唉!太可惜了!太可惜了!」。當時我無法體會汪老師的心情,也許是我和那些大樹相處的時間,只是短暫幾年的學生時光吧?哪比得上汪老師與大樹相處了數十寒暑呢!那聲聲的歎息應是汪老師對大樹有著深厚的感情,才會發出的感歎之聲吧!
老鳳凰樹的死亡,我終於能理解汪老師當年感傷的心境,因為我和老鳳凰樹相處也有三十多年的歲月了,才會為一棵老樹的凋零而有著這麼感慨。可惜我沒有汪老師的巧筆,能速寫下當年老鳳凰樹的卓越英姿,只能以這隻禿筆寫下我對它的懷念之情了。
猶記得中山公園也曾經有一片粗壯的老相思樹林,當年我就讀國小、初中、高中時,每天我都要穿越這片老相思樹樹林中的小徑,走到公園旁的小學、女中上課,十二年的走讀歲月使我對這片老樹林也有著許多難忘的往事情懷。
直到有一天,老相思樹林消失了,一座嶄新的大型白色體育館傲然聳立著,那座白色宏偉的體育館正是踩踏在這片老相思樹林上建立起來的。從此球賽時的加油聲、廝殺聲,小販的叫賣聲,早晨運動跳土風舞的音樂聲,吵雜不休,還有大型晚會時高亢廣播聲畫破了寂靜的夜空,人們沉浸在歡樂中,但有誰會去想到:這些是犧牲了多少老樹而換得人們的快樂呢?
老樹的凋零與犧牲在人類眼中,只不過是社會變遷的自然現象罷了,為了建設有多少老樹被犧牲了?山林中的千年神木是因為它們住在遠離塵囂的深山中,才能躲過人類斧鑿的摧毀而保持長壽吧!近年來,土石流、山坡地的崩塌,河水的氾濫,都是人類破壞大自然後的警訊,我們覺悟了嗎?也許是我太多愁善感,因此對老樹的犧牲才會這麼多的感傷。
如今我也離開服務了三十多年的學校,新進來的學子們更不知道校園中曾有過這麼一棵美麗壯碩的老鳳凰樹。直到今天我依然無法忘懷:它那猶如香菇蕈傘般既美麗又壯碩身影;它那鳳凰花盛開時滿樹豔紅的熱情風采。
後記:202兵工廠的部分綠地,將改為生技科學園區,作家張曉風擔心生態將被破壞,其實我們對山林、綠地的不知珍惜由來已久了,但從不見有力人士疾聲 呼籲,喚醒政府正視自然生態的問題,張曉風女士的勇氣令人佩服。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