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信件中,不時會出現一些被一再轉發、請大家幫忙尋找孩子的信函。每次看到這樣的信,都讓我不忍卒睹,心中忍不住頻頻念著佛號,祈禱這個不見了的孩子能早日被找到,回到父母身邊。
在孩子年幼時,我們做父母要擔心的事可真不少,其中最令我這個沒膽媽咪害怕的,就是孩子不見了!幸好我只經歷過一次有驚無險--一年春節,帶孩子去人山人海的龍山寺上香,個頭小小的寶貝兒一下子被人潮沖散,握不到孩子小手的那半分鐘,我冷汗直冒,心臟幾乎停止,在極度驚恐的情緒下,瘋狂喊著比比的小名……。至今一想起那長如一世紀的三十秒鐘,還會讓我餘悸猶存。
台灣每年登記協尋的失蹤兒童有一百多名,而且有四分之一的孩子從此不知去向。看到這樣的數據,總讓我心驚,不敢多想。我不敢多想,是標準的阿Q心態,沒有積極作為去盡點力、幫點什麼忙,可是有電影人不認為就應該這麼算了!
近年來嶄露頭角的導演鍾孟宏,他很認真的把失蹤兒這個社會現象當主題,拍出一部結合溫馨感人、爆笑喜劇,卻又驚悚懸疑的電影--《第四張畫》。這部即將上映的新片,會讓我們在看完電影後思索:未被尋獲的兒童常被定義為「不見」了,但這個「不見」到底意味著什麼?是不在人世了嗎?他或她為何會憑空消失了?
《第四張畫》的劇情大意是:單親的小翔,十歲,獨自一人面對父親的死亡,三餐不繼的他,遇見一位面惡心善的老校工(金士傑飾),帶著他四處撿舊貨。就在小翔以為找到新的歸宿時,陌生的母親出現,把他帶到新的家庭,和性格陰沉的繼父(戴立忍飾)同住,但小時候跟著母親離開的親哥哥卻不知去向……。孤獨的小翔在校外遇見一位滿口天馬行空的胖哥哥(納豆飾),用獨特的方式教他認識世界,這些陸續出現的朋友,建構出小翔生命的輪廓,在他畫筆下成為一張張肖像。在學習獨立和堅強生活的過程裡,小翔的第四張畫,是畫自己的模樣,他要如何看待他自己?
很高興得知《第四張畫》入圍今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不論最後有沒有得到大獎,我都要向鍾導演致敬,謝謝他關注失蹤兒這個議題,提醒每一個大人多關心周遭的每一個孩子。當然,一部好的電影不會只有單一的關懷面向,我還喜歡鍾導演安排小翔的母親角色是大陸配偶,這樣的編劇,可以讓觀眾多注意這些漂洋過海來台、和我們一起生活在台灣的新住民,她們是台灣男人的妻子、新台灣之子的母親,她們影響著台灣的未來,大家給她們的關懷夠嗎?
(本專欄隔周一見報)
★【黛媽咪幸福花園】中時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melodywang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