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同姓人相遇,喜歡說「我們五百年前是一家」,以拉近彼此關係。不過,從姓氏學角度來看,這句話當認不得真,同姓人「五百年前是一家」的概率並不高。
中國的許多姓氏(尤其是大姓)來源複雜,即使同姓,也未必是一個老祖宗。譬如「孫」姓,《百家姓》名列探花,現代中國姓氏裡位列十二,算是一不折不扣大姓了。最負盛名的一支孫姓當屬春秋衛武公之子「惠孫」一支了。惠孫之孫「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為氏;這是先秦時期孫氏來源的最主要一支。
春秋時還有楚國孫氏和齊國孫氏,楚國孫氏源自楚莊王的令尹孫叔敖,也屬以先祖名字為氏,齊國孫氏則是齊景公給將軍田書賜姓孫。不僅僅有這三支孫姓,史上還有眾多的改姓孫氏。商代名臣比干被紂王剖心後,子孫為避禍亂,有的就改姓孫;西漢功臣夏侯嬰之後娶公主為妻,該公主隨母親外家姓,稱「孫公主」,這使其子女也隨母親外家姓孫;明朝初年,大批含孫字的複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孫氏。這其中有「孟孫、仲孫、季孫、叔孫、長孫」等諸姓氏。這麼多孫姓支派,實在不能都說「五百年前是一家」。
許多看起來不相干的姓氏,卻有親緣關係。以《百家姓》前六句為例,「尤」姓源自「沈」姓,是因福建沈姓為避閩王王審知諱,去掉水旁而成;而「何」姓則源自「韓」姓,蓋因韓國滅亡後,子孫流散,江淮讀「韓」為「何」,這才有了何姓。
如果再追根溯源的話,趙、秦起自「贏」姓;「周、吳、鄭、馮、衛、蔣、沈、韓、楊、施、張」都源自「姬」姓;「褚、陳」分別得自「子」姓、「媯」姓;而「許、呂」則始自「姜」姓。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夏、商、周四朝的國姓分別是「姒、子、姬、贏」;著名的堯帝姓「伊祁」;舜帝姓「媯」或「姚」;炎帝居住在姜水之濱而得姓「姜」;人文始祖黃帝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軒轅之丘,故又號「軒轅」氏。
可為什麼這些古老的姓氏,除了姚、姜幾個之外,後世已很少有此姓呢?原來夏商周三代有很嚴格的宗法制度,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姓氏,其他子孫只能以邑、國、祖字、官名等為姓,久而久之就分散了這些古老姓氏。
以「姬」姓為例,周朝分封了許多同姓諸侯,到春秋戰國少數諸侯做大,多數諸侯湮沒,紛紛以邑國為姓,而周天子則式微,姬姓就漸漸不那麼吃香了。到唐朝時,唐玄宗名李隆基,「姬」、「基」同音,一些「姬」姓人又改為「周」姓。這些古老姓氏其實並沒消失,只是換了「門牌號」而已。
這樣論來,幾乎每個中國人都差不多是五千年前是一家。我們中國人只要相見,不用說「五百年前是一家」,說「五千年前是一家」,那肯定是錯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