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中國人】尊長抑幼 貴男賤女

易中天 |2010.10.05
1656觀看次
字級

如果說,重男輕女是為了「別內外」,那麼,尊長抑幼則為了「序長幼」。

長幼有序,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色。所謂「長幼」又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年齡,二是輩分,其中輩分又比年齡重要。兩個人,如果算不清輩分,就靠年齡來排序,叫「敘齒」。如果同宗同族,那就要靠輩分來排序了,叫「排輩」。甚至兩個人之間,哪怕只不過有一種「類血緣關係」(比如「同門」),也如此。師父的學弟年齡再小,也是「師叔」;後來的學生年齡再大,也是「師弟」。

長幼不同,待遇也不同。比如,稱自己的父親為「家父」、「家嚴」;稱自己的母親為「家母」、「家慈」;稱自己的兄姊為「家兄」、「家姊」,都是「家」。稱自己的弟妹,則是「舍弟」、「舍妹」;侄輩是「舍侄」;子女是「犬子」、「小女」,均不可替換。較早的時期,弟妹也有稱「家」的,但後世通稱「舍」,只有長子也可稱「家」,叫「家督」。可見「家」與「舍」,也有尊卑之別。

上古時,諸侯封地稱「國」,大夫封地稱「家」,庶民沒有封地,大約也就只有「舍」。舍,是臨時居住的地方。家為「自家」,「舍」為「客舍」,「舍」卑於「家」。故謙稱自己的家,便叫「寒舍」、「舍間」、「舍下」、「敝舍」,意思是寒酸破敝,算不得真正的「家」。

至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即一律用「令」,如「令尊」、「令堂」、「令嬡」、「令郎」。蓋「令」有美好義,是一種尊稱。既然「尊」,則無分長幼,這又是「內外有別」。但稱其父母曰「尊」曰「堂」,稱其子侄則曰「郎」曰「侄」,亦仍有「尊長抑幼」的成分在。

其實,「尊長抑幼」的現象,在中國可謂隨處可見。比如,稱對方為「老張」就比「小張」高一等;「張老」又比「老張」更高一等。試看中國古代推崇的傑出人物,從成湯文王到秦皇、漢武,從周公孔子到關羽、包拯,哪一個不被描繪成老成持重、長鬚飄然的模樣?年輕漂亮點的,不是品性不端(如呂布),就是氣量狹小(如周瑜),或者拈花惹草、惹是生非。

諸葛亮出山時不過二十多歲,舞台上的形象也是一嘴長鬚,就因為中國人一貫認為「嘴上無毛」,必定「辦事不牢」。因此即便真是「少年英雄」,也一定「少年老成」,全不見青年血氣。甚至就連著名的清官海瑞,在處理民事糾紛時,也主張倘若一時難以明辨是非曲直,便「寧屈其子,不屈其父;寧屈其弟,不屈其兄」,這正是「尊長抑幼」的觀念所使然。

因此,「序長幼」也就是「明貴賤」。明貴賤以序長幼為中心,包括貴父賤子、貴兄賤弟,也包括尊年長者,賤年幼者,如《禮記‧鄉飲酒禮》云:「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聽政役,所以明尊長也。」就連天子,對於年紀特別大的老臣,也就優寵有加,給予許多特別的待遇,如「賜紫禁城騎馬」之類。

但是,「明貴賤」又不止於「序長幼」,還包括「貴男賤女」、「貴長賤次」、「貴妻賤妾」、「貴嫡賤庶」。具體說,就是同為子女,男孩較女孩為貴;同為男孩,嫡出較庶出為貴;同為嫡出,哥哥較弟弟為叫貴;同為哥哥,則長子較次子為貴。比如賈環,雖與寶玉是兄弟,但因為「庶出」,又是弟弟,便樣樣不如寶玉,連丫鬟們也看不起他。

所以封建社會中又常有「子以母貴」和「母以子貴」的情況。所謂「子以母貴」,即生母是正妻,或非正妻中地位較高者(如皇貴妃、皇妃等),則其子也貴。所謂「母以子貴」,即是庶子如獲得了繼承權,則其母雖非正妻,地位也因之升格。比如皇貴妃、皇妃之子繼承了皇位,則她們也就是太后,可以與先帝之后平起平坐,叫做「兩宮並尊」,如清代的慈安太后(同治皇帝嫡母)和慈禧太后(同治皇帝生母)即是。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正妻不一定生子,長子或獨子很可能正是庶出,其母便必因其而貴。

這樣算下來,女兒就比較吃虧,而最吃虧的則是庶出之女。不過,女兒雖不「貴」,卻「嬌」,稱作「嬌客」。因為女兒遲早要嫁人,或已嫁人,名分上是「客」,便應受到特別尊重、嬌貴的待遇。

比如《紅樓夢》第五十五回寫到探春代王熙鳳管理家政,平兒教訓僕婦們不得怠慢探春,僕婦們便道:「如今主子是嬌客,若認真惹惱了,死無葬身之地。」所以在賈母面前,迎春、探春、惜春及黛玉、寶釵一干姊妹都可坦然地坐著,身為長嫂的李紈、鳳姐卻得站著伺候,這就叫「貴女賤媳」。「姑奶奶」的面子之所以特別大,原因也正在於此。當然,「姑奶奶」面子大,只是在娘家。在婆家,也不過「兒媳婦」,除非熬成了「老太太」,變成了「老祖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