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馬遠(約1160~1225)並非專以畫水聞名,但他流傳於世的作品,有十二幅專門以水為主體的冊頁,全用線條勾勒為主,真是寫盡了流水的變化,描活了流水形態。十二種不同的畫水法,列舉如下:
1.波蹙金風
2.洞庭風細
3.層波疊浪
4.寒塘清淺
5.長江萬頃
6.黃河逆流
7.秋水迴波
8.雲生滄海
9.湖光瀲艷
10.雲舒浪卷
11.曉日烘山
12.細浪飄飄
馬遠十二幅畫水冊頁,所描繪表現的似乎都是水面寬廣的江、河、湖、海風光,而無溪、澗、泉、瀑的景致。川流不息的流水本無線條可循,但是馬遠心觀手摹,讓人瀏覽觀賞之際,不禁嘆為觀止。
綜觀「畫水十二法」都是描繪水紋的動態,茲研究歸納其特點如下:
1.共通的特點:
煙霧飄渺不見遠處對岸,水紋線條反覆、漸層、律動,漸遠漸淡、畫面柔和、線條生動、單純統一,都含合美的原則、規準。
2.「洞庭風細、秋水迴波、細浪飄飄」:
「洞庭風細」是典型的「網巾水」水紋,用筆端莊規矩,線條靈活有致;「細浪飄飄」描繪時,則稍自由浪漫些;「秋水迴波」則又是嚴謹用筆,與洞庭風細的網布水紋典型相異,高低起伏的線條,似乎都是由相近的兩條線構成。三者所表現的應該都是沒有舟船航行,清風徐來,水波微盪的寬廣湖面之水紋。
3.「寒塘清淺、曉日烘山」:
兩者都屬較緩慢的水流,都是網布水法,線條較自由的揮灑。一近
處岸邊有石頭,水中有漩渦;一遠山迷濛,近處水紋亦朦朧。
4.「雲舒浪捲、層波疊浪、黃河逆流」:
三者應是描繪江、河的湍流激浪,及海潮捲浪。以「網巾水」水紋結構,加虎爪形浪花構成生動的畫面。黃河逆流與另外兩者相異的是,逆流迴轉的漩渦,畫面更是澎湃洶湧。
5.「波蹙金風、長江萬頃、雲生滄海、湖光瀲艷」:
寬廣的水面,驟然受到大力的震盪,就會激起如「長江萬頃」般,上頭如倒鉤的尖形波浪。因為江河、湖泊的渡口,或港口的碼頭,舟船進進出出,大力震動,故爾形成。「波蹙金風、湖光瀲艷」描繪時以帶有稜角的折線,瀟灑不求工整。描繪「湖光瀲艷」時,若兩條線相近,似是形成一組,便表現出水波的立體來。描繪「長江萬頃」時,需用較大的氣勢、以折線揮灑,再重複畫較不明顯的細線,形成一層層立體的波浪。至於「雲生滄海」高低起伏,整齊的描繪,以表現陣陣規律的波浪。線條雖有粗細的組合,但畫面卻刻板僵化了,這是十二畫水法中的一點小缺憾。當然,整體來說那是瑕不掩瑜的。
(摘自李正豐「水墨畫之風景創作研究─水的映象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