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按摩有疏通筋骨、活絡筋脈的效果,但民眾多半又與推拿分不清楚,長庚中醫醫院針傷科醫師羅明江指出,衛生署之前公告,將推拿正名為醫療行為,將坊間做的一律改稱按摩,因為中醫師做的是「穴位推拿」,這是基於醫療目的而針對特定穴道所實施的手法。
因此,若由醫師執行,即使是五十肩患者也可以穴位推拿,只是力道必須調整,而且不能到處做、天天做;至於其他外部的按摩,對於一般人來說,的確可以鬆弛肌肉,但是也不能太頻繁做,以避免皮下組織長期局部充血。
羅明江提醒,按摩前一定要先弄清楚目的為何,不能對按摩抱持有治療效果的期待,這是民眾自保的第一步。
不過有些人的確不適合接受按摩,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醫師許中嚴表示,坊間按摩手法都是固定的一套,不會因人而有特別調整,屬於下列這些禁忌族群,最好是避免嘗試,包括:
一、老人家:主要擔心有未知的疾病風險,因為老人的血管、骨頭都比較脆弱,力道太強,一不小心可能骨折;此外,有些癌症患者,會因腫瘤轉移使得肌肉有痠痛感,如肺癌患者感覺頸肩痛、肝癌感覺肋間神經痛,按摩舒緩前,應先鑑定清楚痠痛的原因。
二、孕婦:懷孕過程中都盡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刺激,但若孕婦出現小腿水腫,可以請家人對小腿輕輕按摩,肩頸、腰部雖然也容易痠痛,但是像肩頸穴若按摩刺激,會擔心這種下氣影響到胎兒,最好還是避免。
三、有皮膚疾病或傷口:這是避免傷口感染或傳染到其他部位。
四、有凝血問題:比如血友病患,一施力就容易淤青、微血管出血,最好不要按摩。
五、心血管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質疏鬆患者。
此外,小朋友因為骨骼尚未定形、筋骨也較鬆軟,多半也建議,不必要跟著大人去接受按摩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