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需要長期加班的芳如來說,一天長達十二小時,坐在電腦前處理文書,讓她常常感到肩頸痠痛,因此,每兩周固定會去養生館按摩,舒緩緊繃的筋骨。
有一次外出洽公時,提早結束行程,中午前在回公司路上看到「十分鐘一百元」的按摩服務,一開始趴在椅子上抓肩膀很舒服,沒想到按摩師刺激到頸部某個地方時,芳如突然感到一陣天旋地轉,還出現反胃想吐的現象,趕緊要求停止按摩,側躺在沙發椅子上休息。
幸好經過十分鐘的自我調適,芳如終於讓這股類似暈車的不適感逐漸退去,但讓她不解的是,自己過去定期按摩時,從沒有過這種經驗,而且當天出門前有吃早餐、身體也沒有異狀、前一晚睡眠時間亦足夠,怎麼會有如此反應?
頸部血管多 勿過度刺激
長庚中醫醫院針傷科醫師羅明江指出,因按摩受害的患者有兩個特徵:第一是力道太強,造成對穴位過度刺激;第二則好發在頸部,因為這邊血管多、容易刺激到神經,尤其是頸部的前三分之二位置,最好不要隨意施以按摩刺激。
若力道沒有特別大、部位也不那麼敏感,還是有人會在按摩時產生暈眩、反胃的不適,羅明江表示,臨床上以針灸患者較常出現這種血管強力收縮造成的氣滯情形,稱為暈針;而按摩時若刺激強度很強,也可能產生類似的暈針現象。
哪些人容易暈針呢?羅明江分析有三大類:第一是接受針灸或按摩當天,身體較虛者,比如最近有感冒、睡眠不足等情形;第二則是在飢餓狀態下,比如等門診等到過中午、或是按摩前間隔太久沒吃東西,飢餓導致血糖值下降;第三為心理上原本就怕針、怕痛的人,而且這類的患者不乏身材魁梧的壯男。
感覺不適時 把頭部放低
若與其他受害情形相比,暈針相對危險性較低,但由於源自患者沒有察覺自己的身體狀況,發生時格外會讓人嚇一跳。
羅明江指出,這種不適情形一發生時,首先要立刻停止繼續針灸或按摩,接著應該以平躺或把頭彎下等姿勢,盡量讓頭部放低、以利血液順暢回流腦部,之後在休息過程中注意保暖,也可適度輕揉手掌上的內關穴緩解頭暈、反胃。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醫師許中嚴表示,會因按摩受害而需就醫者,多數是長期累積下來形成的,過程中可能已經感覺不舒服,卻沒有請按摩師調整力道。不過,有更多人則是在按摩過程中出現一些不適,只要適時停止動作,多數在五至十分鐘內可恢復。
靠近主動脈 力道須斟酌
雖然頸部正後方、也就是後三分之一地帶,並不是不能按摩的部位,但是有些人這邊的穴位一被刺激就格外敏感,許中嚴認為因人而異,比如有些人的神經長的位置比較特異;有些人則是因為頸椎有點偏,已經壓迫到神經,按摩則加重了這個刺激感受。
那麼,身上到底有沒有不能刺激的穴位呢?許中嚴認為,靠近主動脈與神經的穴位,最好避免刺激或力道上應特別斟酌。靠近主動脈是指頸動脈與股動脈附近的穴位,這是避免若患者本身血管較脆弱、彈性已經不好,按摩刺激可能讓血管壁上的沉積物脫落,過去曾有案例因此瞬間堵住血管造成腦中風。
此外,關節附近的肌肉比較少,施以與他處同樣的力道,會使得神經容易受到較強刺激而引發不適,也不建議強力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