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軼事】孫中山歸葬紫金山緣由

沈偉東 |2010.09.16
1152觀看次
字級

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與世長辭。在孫中山彌留之際,守護在旁的宋慶齡、孫科、汪精衛、何香凝、張靜江見其昏睡了,急著悄聲議論起其後事。

汪精衛提出:萬一總理不測,是否就葬於北京「景山」為妥。豈料,此話被從彌留之際醒來的孫中山聽到了,他急切地連聲說:「不,不,我要紫金山。」

在孫中山去世後,與孫中山一起北上和在京華的部分國民黨上層人士,聞汪精衛述說的孫中山要歸葬紫金山的臨終遺言後,因為不了解紫金山的地理方位,一個個感到茫然。

而這時其中一位受命北上,籌建故宮博物院的江蘇吳江籍、南社創始人之一的陳去病站了起來,他向在場者明確地道明了「紫金山」就是南京明孝陵所在的「鍾山」。

汪精衛聽後隨即要陳去病寫一篇考證文章。陳去病受命後,很快撰寫了闡述紫金山歷史沿革及其狀貌特徵的〈紫金山考〉。

孫中山墓葬地釋疑了,就開始處理善後事宜,先是推定了張靜江、汪精衛、林森、于右任、戴季陶,楊庶堪、邵力子、宋子文、孔祥熙、葉楚倫、林葉明、陳去病為喪事籌備委員。不久,在上海正式成立了孫中山葬事籌備組織。

這時,陳去病的工作更是繁忙,他往返於北京、南京、上海之間,還專門陪同宋慶齡、孫科等上紫金山踏勘,最終正式確定了中部小茅山南坡為中山先生的墓地。

就在社會各界了解孫中山歸葬南京紫金山的前後經過後,還是有人心存疑惑,即孫中山是廣東中山人士,南方的活動時間長,在南京就任臨時總統僅三個月,為什麼死後要葬於紫金山呢?這時,又是陳去病破解了其中的緣由。

原來,孫中山深深愛著南京的山水。在他的《建國方略》中,對南京是這樣描述的:「南京為中國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鍾毓一處,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誠難覓如此佳境也。」

孫中山情有獨鍾南京山水,而引發其死後葬於南京的願望,並向部屬明確作了交代一事,還是陳去病作了詳實的詮釋。

那是一九一二年四月一日,孫中山與總統府秘書長胡漢民等隨員,到南京東郊旅遊,在半山寺(即今中山陵處)下馬休息,孫中山舉目環顧,遠處群山和腳下秦淮的壯美景色,盡收眼底。他感嘆地說:「這裡的地勢要比明孝陵還要好,待我他日辭世時,向國民乞上一抔土,以安置軀殼耳。」

陳去病接著進一步闡述道:「總理所以擇南京紫金山為其長眠之地,不僅是因為這裡山水相對氣勢恢宏,還在於當時北方尚在北洋軍閥統治之下,將來定都南京,自己葬於紫金山,這是暗示人們革命尚未成功,仍須繼續努力。」

一九二九年六月一日,已定都於南京的國民黨政府,舉行了盛大而莊嚴隆重的奉安大典,將暫厝於京華的孫中山遺體,南移歸葬紫金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