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中國人】公私不分 內外有別

易中天 |2010.09.14
1341觀看次
字級

當一個人站在本位主義立場上時,他就在心理上和邏輯上把「本單位」和「外單位」區分開了。這又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徵:公私不分,卻內外有別,也是「單位」的特徵。

國內任何一個中等規模的單位,差不多都會有自己的圍牆(特別大的單位,則由下屬各單位自修圍牆),以防「閒雜人等」混入。

一些稍有條件的單位,雖然既非「軍事單位」,又非「保密單位」,也要煞有介事地安排門衛。門衛們對本單位的熟人含笑點頭打招呼,對「外人」則嚴加盤問冷若冰霜,本能地表現出一種防範心理;本單位的車輛可以自由地出入,外單位的車輛則須停在門外。當然,單位上的種種好處,比如單位自己蓋的住房,自己設立的幼稚園等等,也只有「內部職工」才能享受,「外人」是沒有分。

顯然,「別內外」是為了「定親疏」,而「定親疏」則是為了界定人情的大小和面子的尺寸。

一般地說,內則親,親則近,叫做「親近」;外則疏,疏則遠,叫做「疏遠」。疏遠者為「客」,必須「客氣」,也必須「裝門面」;親近者為「家裡人」,不必「客氣」,可以「不留情面」。

所以,「自己人」犯了錯誤,就可以狠狠地批評;「外人」犯了錯誤,則只能委婉地指出。同理,外賓和外單位的人來參觀時,一定要打掃整齊,布置裝點,拿最好的東西給他吃,騰出好的房間給他住,平時有意見、鬧彆扭的同事,也都要作「一團和氣」狀,以免「家醜外揚」。而本單位的問題和情況,則只能在「內部會議」上通報。

可見外人的有面子,完全是假象,是門面,自己人才真有面子,而且還有實惠。比如有事要求情,自己人準比外人有面子;那些被客客氣氣地打發的,則準是「老外」。

反之,一個人如果和你說話隨便,不怕揭自己的「短」,不怕「家醜外揚」,則多半是已把你當作了「自己人」。

總之,「醜」的(同時往往是真實的和實在的)留給「家裡」,「美」的(同時往往是虛假的和空洞的)展示給「外人」。因為「外人」就是「外面」,豈能讓他看見了「裡面」?

在這些「原則問題」面前,是不允許有什麼「個人意見」的。一個人在外面,如果不為本單位爭名譽,爭地位,而是想到什麼說什麼,自己怎麼認為就怎麼講,怎麼做(比如把票投給「外單位」的人,在開會上揭「本單位 」的短等等),那就是「吃裡扒外」,就會「吃不了兜著走」。因為你只顧「私意」,不講「公益」,當然要引起「公憤」了。

其實,這個「吃裡扒外」的人,其所作所為,反倒很可能是出以「公心」,或者是實事求是。

可惜,中國人不吃這一套。他們從來就不相信,一個連家庭、單位、小團體的「小公」都不顧的人,會有什麼「大公無私」可言呢?要知道,世界上並沒有什麼空洞抽象的「公」或者「公家」,只有一個個具體的家庭、家族、單位、團體。一個人的「公心」,就體現在他對這些群體的態度上。

所以,你不為小團體說話,那你就一定是「有私心」!於是,公與私,就首先並直接地體現為內與外。所以,對於中國人來說,要緊的不是弄清公私,而是區分內外。

然而,「吃裡扒外」固然是「私」,「本位主義」又何嘗是「公」?結果自然更加分不清公私。實際上,正是因為不能公開的和明確的區分「公私」,便只好代之以「內外」││公為外,而內為私。

公事公辦之所以等於不辦,就因為那是「外」;內部之所以可以通融,則多因其「私」,只不過這「私」往往被說成是「公」而已。

其實,家庭的特點,就是「公私不分,內外有別」。一家人,分什麼公私,分什麼你我呢?但「我們家」和「別人家」,卻又不可不分。因此,當家庭成為國家和社會組織的「普遍性模式」時,「公私不分」和「內外有別」這兩個基本原則,也就確立起來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