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憶起少時拮据的生活,不知不覺,那樣的生活已成遙遠的回憶了。
台灣的整體經濟慢慢轉好,多數人的生活也好像跟著比較寬裕一些,不過自己能支配的金錢到底還是十分有限的。待我上了大學,便開始自己打工,無論多遠的家教、多大的風雨,我都騎著二手機車勇往直前,我想拿到那幾百塊,我告訴自己這比挑幾千塊磚到四樓輕鬆多了。學生時的心思很單純,自己有了一些錢也不知如何花用,主要拿來買書,覺得可以不太考慮地把書店的書一本本搬回宿舍,實在是很痛快的一件事。
打工除了賺錢,還能學到很多事,看老闆的臉色、忍耐著做些分外的工作、如何到學校的會計室報帳、將熟牛肉切得工整,這些孔子所謂的「鄙事」雖然沒什麼了不起,但參與其中,便好像對世事有了多一點的領會,而且這些事不是教室裡能教的。有一位家教學生的家長,待人溫和有禮,拿鐘點費給我時都會用信封裝著,數目從來不錯,我在這樣的小動作中,懂得了尊重與自重之道。
現在想想,假如我的家庭更加富裕,我不必花這些時間工作,也許有更多的時間念書或讀英文,寒暑假可以出國遊學,增廣聞見,說不定現在可以很有成就也不一定;當然也可能因為有了錢,就吃喝交遊,終於一事無成。無論如何,在一點一滴中所累積的生活經驗,是可以讓生命更真實,而心中更無畏的。
村上春樹寫過一篇〈貧窮到哪裡去了?〉,裡面有點感歎現在社會「把貧窮當成一種沒錢的悲慘狀態來理解」,其實貧窮有著另一種的心靈自由,他認為「只要有想像力,我們大多的東西都可以克服,不管有錢也好,沒錢也好。」
現在自己賺錢自己花用,好像終於可以享受人生了。但實則不然。
我還是常因吝嗇被人恥笑:我從沒花錢買過手機,都是撿別人用舊不要的;也沒買車,去年才「忍痛」買了第一輛全新的摩托車,以前都是騎二手;家裡不裝有線電視,東西壞了先自己修理,一件衣服可以穿十幾年,買個東西要考量再三、舊東西捨不得丟,幾乎不去什麼地方玩……。
看起來是很悲苦的人生啊!其實不然,簡約的生活是因有另一種追求,那可是有相當深切的味道在其中。少年時的貧窮,真正帶給我的是無所計較,也就是隨時可以在小地方感到快樂而滿足的生活方式吧!
不過我現在的問題在於如何教育孩子。時代已和過去不同,不可能讓孩子經歷自己苦過的歲月。才四歲多的她,已有了好幾架的書、影音產品和玩具,穿不下的舊衣是整箱整箱地淘汰。我發現我對於她的要求,幾乎無法拒絕;同時也盡其可能讓她使用品質較好的東西。這些時刻,我便興起害怕的念頭,怕她長大後沉迷於追逐名牌,在意衣服鞋子的款式,上課忙著畫睫毛膏、貼雙眼皮貼紙而無心聽講、不知物力維艱、不明白金錢來之不易、不懂體恤窮人,只是追逐著物質享受與過度浪費的生活形態……。也許我的擔心純屬多餘,但我們的下一代,砥礪現實生活的機會的確是比較少了。
所以,「千金難買少年貧」,人生能有某種機緣,在年輕的時候匱乏一下,只要志氣不被消磨、價值觀不因此而扭曲,那不啻是相當難能可貴的經驗。孔子很推崇「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的生活態度,我記得多年前的高中聯考,以「創造一個富而有禮的社會」當作文題目,當時搜索枯腸而無法下筆;現在我大約體會了,少年時生活環境清苦一點,在淡泊中,心裡存在著超越物質的追求並一步一步實踐它,那麼人生應該就可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了。
(本專欄每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