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竽充數」:比喻沒有真實才能,而充占職位。
「濫竽充數」的竽,是笙類的樂器名。典故源自《韓非子內儲說》:「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據說戰國時的齊宣王,很喜歡聽人吹竽,尤其愛聽三百人的吹竽大合奏。因此,他供養了很多吹竽手。
當時有一個自稱南郭處士的人,向齊宣王要求加入吹竽的行列。宣王很高興他加入,並給他很好的待遇。
後來宣王死,涽王繼位,涽王也愛聽吹竽,但只喜歡聽吹竽手一個一個的依次獨奏。南郭處士一看形勢不對,再也混不下去了,就只好一走了之。
後人就引用這段故事,把沒有真才實學,而在某一工作上混日子的人,叫作「濫竽充數」,又稱為「濫竽齊門」或「南郭濫竽」。不過,一個人雖然有真實的本領,在工作上也有具體的貢獻,但是為了表示自己的謙虛,也可以說自己是「濫竽充數。」
所以,「濫竽充數」這句成語,如果指別人,是譏諷無能的意思。如果指自己,則是表示謙虛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