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大陸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的唐代佛指舍利地宮,經考古發現後舉世聞名,而專家近日研究發現,唐高宗為保存這枚珍稀的佛指舍利曾修建了四層木塔。
法門寺博物館館長姜捷說,唐高宗在顯慶四年至龍朔二年(約西元六五九至六六二年),按照唐初制定的「三十年一開」的傳統,舉行第二次迎佛骨盛典。此時間,法門寺真身寶塔在唐高宗的支持下,由單層木塔改建成了四層木塔,並在塔下首次修築安奉佛指舍利的石室,按照帝王陵墓的規格建成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塔下地宮。
法門寺博物館副研究員李發良說,文獻相關記載與考古發現相一致,可看出唐高宗朝開塔供奉佛指舍利時,對法門寺塔進行了大規模重修。
其中最可值得注意的變化有三:將單層木塔變成四層木塔;法門寺開始用九重金銀棺槨(寶函)安奉舍利;法門寺塔下新築安奉佛骨舍利的石室(地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