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壓、針灸、拔火罐,都是利用調節神經功能,達到醫療的目的。這些療法,根據醫書記載及解剖生理研究,針刺最好,灸、拔罐次之,指壓最差。
針,即針刺,用針刺入相應的穴位,刺激神經。灸,則是用艾卷,燃著之後,烘烤相關穴位,以收治病防病效果。拔罐,是以溫熱、抽氣的方式,使罐內產生壓力,而吸著皮膚表面,刺激生理組織,活絡經脈,以達到調整身體機能的效果。
指壓是從針灸演變成的一種療法,以拇指為主,四指為輔,用力壓在相應穴位上,不僅無痛,還能產生鬆弛作用使身體感覺舒服,醫治效果雖不及針灸、拔罐,但效力存在,受到歡迎。
指壓受歡迎原因還有:一、針刺會痛,造成恐懼,甚至暈針,許多人不願意接受。二、灸是用火慢烘,多有不便、兼痛楚。三、拔罐式點火燃燒,怕燙傷肌膚。
依據中醫理論,以上療法合併使用,療效更可觀,針灸、拔罐、指壓可以相輔相成。一般而言,針灸或拔罐、指壓之後,中醫師會佐以膏藥貼敷,加強療效,使患者筋脈覺得舒暢,但病情嚴重時再開以中藥治療。
要提醒的是,灸、拔罐和指壓只在體表動作,屬於非侵襲性醫療行為,可視作民俗療法的一種,但針直接侵入人體,是一種侵襲性醫療行為,執行針灸者,必須非常了解人體構造,並且經過長期訓練。
由於針刺牽涉人體血管、神經等解剖位置,如果使用不當,輕則引起血腫,重則造成血胸、氣胸,若傷及中樞神經,還可能有生命危險,建議民眾最好找合格的醫師治療,安全較有保障。
針灸、拔罐、指壓最佳的適應症是功能性失調,如止痛、肌肉拉傷等。但這些療法並非萬能,有些病症還得配合服用中藥。
另外,首次針灸或空腹針灸、過度緊張、體質虛弱者容易出現暈針現象,如有噁心、心悸、胸悶、臉色蒼白等情形,應立即告知醫護人員,通常把針取出即可,下次針灸時不見得會出現同樣的現象。
(作者為高雄市百佑中醫診所院長 黃耀明)